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运营模式 > 正文

解放日报:社区养老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4-02-11 14:54:50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龄化,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上海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有367 32万人占25 7%。预计到2015年末,这一数字将超过430万人占比接近30%

  编者按 老龄化,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上海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有367.32万人,占25.7%。预计到2015年末,这一数字将超过430万人,占比接近30%。

  每10人中就有3位老人,养老问题成了全社会的问题。老年人比例那么高,还有多少养老需求的空白有待填补?谁来负担巨大的养老成本,使养老事业能够可持续?如何发挥市场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今起,本报推出“关注养老服务业”系列报道,聚焦本市社会各方探索养老问题的努力。

  上海正形成“9073”养老格局:90%的老人为家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接受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可见,更多的养老在家庭和社区。

  最近,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养老需求呈现多层次。医疗保健类服务的需求首当其冲,涉及保健知识普及、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其次是生活养老类服务,包括老年助餐供应点、住房修护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此外还有精神文化类和工作类服务的需求,如夕阳红旅游、文体休闲活动、上门聊天看望、培训讲座等。

  要满足形形色色的社区养老需求,所需的设施和服务不在少数,什么样的新机制新模式能使之可持续地进行?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居家养老服务难以“阳光普照”

  中午12时不到,家住普陀区梅岭园小区的86岁独居老人林瞡关好房门,步行2分钟,走到小区内的“曹杨乐活家园”吃午饭。乐活家园刚投用,每天中午为老人提供午餐。今天的菜单是咸肉、炸汉堡肉、炒豇豆、煮南瓜,量不多,冬瓜汤是热腾腾的,不够还能添。“中午吃不掉,我打包回家,晚上再吃一顿”,林奶奶说。这份助老餐的收费标准是8元,老人按月缴费,政府给予补贴。

  在曹杨社区,像林奶奶这样享受助老餐的老人有470人,其中80人左右来堂吃,另外300多位享受送餐上门,送餐成本也由政府部门出资。社区党工委社保科的矫伶介绍,按照乐活家园的炊事能力,供应容量已经饱和,因此助老餐目前只能提供给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或者纯老家庭。

  助老餐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场地、设施、经费都有限,社区养老无法对所有60岁以上老人“阳光普照”。

  乐活家园的电影放映厅,一周放4场电影,这周的排片表是《李时珍》、《林家铺子》、《林则徐》、《聂耳》,部部都受老人欢迎,但座位只有20席。“前一阵酷暑,老人们都来孵空调,放映厅里加满椅子,但总有个上限。”工作人员说。

  养老服务员同样供不应求。“目前比例是1:7左右”,宝山区罗店镇老龄办主任戴明楚介绍,罗店老龄化率为27.3%,有1万多名老人,其中700多名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镇里目前配置的居家养老服务员连100名都不到,每名服务员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评估等级,要服务4到7名老人,一天上班8小时,服务时间上只能尽量向不能自理的老人倾斜。“服务员忙于奔波,只能满足老人最基本的需求,实在照顾不过来。”戴明楚坦言,目前养老服务员队伍主要是本地富余劳动力,工资每月在1700元至3000元不等,由市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分摊,但很难要求服务员拥有更专业的技能。

  上海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只占全部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6.5%,长宁区是“老年友好型城区”国家级创建试点区,这一比例达到9.8%,即便如此,也只能优先选择部分有需求的重点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访中,各区的养老工作者不约而同提到,养老工作必须分类管理,优先照顾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独老人、困难老人等重点群体,政府部门最首要的任务是做好托底。

  政府购买和服务外包探索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一些模式创新,一部分养老供给短缺的矛盾,比如场地设施有限、服务内容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已有了一些柔性的化解方式。

  家住长宁区新华街道的冯明慧,女儿在国外,退休后独自生活。她性格开朗,一副热心肠,主动向街道申请,把自己宽敞的居所利用起来,建一个社区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20多个境遇相似、志趣相投的老人定期在她家聚会,聊聊子女,舞文弄墨,还时常一起出行,生活精彩起来。“睦邻点”的出现,不仅为现有的老年活动场地开辟了“增量”,更顺应了许多低龄、身体健康的老人缓解孤独、渴望社交活动的精神需求。他们凑到一起,攒光聚热,互帮互助,有一技之长的,教教书法、绘画、摄影;有社会资源的,联系组织各种活动,郊游、参观、比赛;有了老伙伴的圈子,生活上也相互照应。

  长宁区老龄办很支持自发的“睦邻点”发展扩大,经过评估成为“睦邻点”的老人家里,政府部门为他们添置桌椅水杯等设施,订阅书报,补贴一点水电费,办理意外保险等。去年底,长宁共有睦邻点134个,1300多老人通过睦邻点参与活动。

  在各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许多日常运营外包给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已是日益普遍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曹杨乐活家园与有经验的社会组织合作,设计各类受老人欢迎的活动,评弹表演,教做手工,环保、健康讲座,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矫伶说,“如果全靠政府部门自己做,不但精力不够,活动项目也不会如此专业化、精品化。”

  实践证明,养老工作全靠政府,包不全、做不精,而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弘扬敬老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更多就业岗位。

  然而,目前有些领域交给市场去做难以令人放心,政府还不敢放开。罗店老年活动室助餐点负责人李灿娥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客饭成本13元左右,低收入的农村老人每客只需付五六元,一半的成本要由政府补贴。镇里也和一些可提供客饭的饭店谈过合作,因为售价压不下来,或食品安全无法让人放心而作罢。李灿娥表示,罗店的送餐点已经运作了5年多,哪些老人痛风不能吃海鲜,哪些老人糖尿病要无糖,他们都一清二楚,这些社会饭店都做不到。因此,宝山现有针对独居、高龄、行动不便和“纯老”家庭的老年人助餐点24个,全部由街镇托管,无一交给市场运作。

  服务市场化需多些“顶层设计”

  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近年来的创新尝试不少,有的很快偃旗息鼓,有的则逐步形成规模。这其中,最大难点是,涉及养老的产业利润不高。

  上周,社区为林瞡老人家中安装了一套居家安防系统,这几天她正反复熟悉按钮:亲友键1是儿子,亲友键2是女儿,“援助中心”键可以在紧急时接通,绿色通道叫车、呼叫120等。另有一个挂脖式的小玩意儿,只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长按6秒就同时发送到亲友。房内还安装了红外线人体感知仪,如果老人16个小时没有在屋内活动,仪器就会自动向平台报警并通知家属,最大限度降低老人发生意外却不能及时救助的风险。

  这样一套系统,初装成本是2000元,属于区科委支持的试点项目,目前只能在3个试点小区的168位老人家中安装。而仅在曹杨社区,独居老人就达1472人,享受率不到12%。如果要扩大覆盖面,政府财力有限,而要让老人家庭自己承担也不现实。

  据了解,这套系统的运营商正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系统中增加生活服务功能,老人按键接通后,可以向服务中心提出买米买油等需求,由加入系统的商家送货上门。通过与各个区的当地商户合作,可以把更丰富的商品供应接入订购平台,满足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而更多的商家加入,也能平摊初装成本。

  最近,曹杨社区“久龄家园”在没有电梯的老公房楼道内组织安装“久龄爱心椅”,使老人在上下楼过程中能够小憩片刻。有了好的想法,也需资金支撑。社区想出办法,部分“爱心椅”通过企事业单位捐资认领,这种“企业冠名”的模式,颇受认可。

  长宁区老龄委主任彭剑明坦言,育儿产业利润可观,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却很小,要吸引更多的商业机构加入养老服务业,还需要一些“顶层设计”,例如在税收、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更具吸引力的倾斜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业市场化发展。

  (记者 杨群 陈玺撼)

  ---------------------------------------


相关热词搜索:解放日报 社区 养老

上一篇:新华网:以房养老现阶段面临四大困局
下一篇:民资掘金养老市场路径扫描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