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运营模式 > 正文

聚焦养老:北京的居家社区养老院
2014-02-13 15:40: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今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向全国播出的第十年。站在时间的分水岭上,我们憧憬下一个十年。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开播十周年特别纪念《十年,这里》。

  今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向全国播出的第十年。站在时间的分水岭上,我们憧憬下一个十年。未来的十年,可能是剧烈转型的十年,可能是前所未见的十年,可能是深化改革最要紧的十年,可能是我们圆梦的十年。

  从今年起,中国之声用话筒对焦10个中国地点,用十年时间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中国之声和你相约,从今天开始,每年的12月31号,一起倾听十个“中国样本”。

  >>聚焦养老:北京的居家社区养老院

  今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年人口还在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

  尽管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但是有些老年人的观念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去养老院养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即便观念变了,公立养老院也是一床难求,而民营养老院入住率不高的现实一时却很难改变。养老这个大课题,到底该如何求解?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才真正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十年,这里》关注样本选自北京市朝阳区。希望通过一个养老院的变化,记录未来十年我国养老事业的点滴进步。

  北京北二环和三环之间,和平家园社区内,由宾馆改造而成的寸草春晖养老院已经整整运营两年,100个床位全都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概括这个养老院的特点,首先是就近养老。

  院长王小龙:这里百分之七八十基本都是以这为基点,大概5公里以内,大部分都是这个街道的,这个社区有5000个老人,几万个居民,和平街道有9个这样的社区,也都是些老社区,这就实现了他们离家不离街的养老方式。

  两个老人配备一名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的大专生,24小时照料陪护,每月平均收费5000多元,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多数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中有的是儿女在网上看了介绍,考察过后,把父母送了进来,有的儿女在国外,老人卖了房子图个有人照料。

  姜阿姨:还照顾我洗澡啊干什么的,饭送到屋里头。

  杨阿姨:吃得好、玩得好。

  张阿姨:真是上这儿享福来了,吃喝拉撒都不用管,洗澡洗脸洗脚都是他们管,衣服更不用说。

  寸草春晖开张8个月,100个床位就全部住满,现在想进养老院的人已经排队排到了300多号。

  电话咨询:现在床位已经满了,如果有的话护理部会跟您联系的……

  上门咨询、电话问询的人不断,其实住在附近的老人,不住养老院也能享受服务。院长王小龙说他们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可以给住在附近的老人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王小龙:日托、比如吃饭、娱乐、康复,同时我们也可以上门到附近他们的家里去,比如生活护理照料、陪同就医、心理慰藉、送饭等等。在我们养老院吃饭,15块钱一餐,吃包子10块钱,我们送上门是18块钱,加了三块钱,我们心理慰藉是10块钱,陪同就医是一个小时30块钱,我们的成本主要靠有这个平台进行分摊。

  住在养老院的老人,饭几乎都送到屋里,喂进嘴里,周边也有不少老人中午专门到养老院的小饭桌吃饭。

  工作人员:这就是我们的饭,荤素搭配,今天是肉卷,有鸡块、鸡蛋汤……

  乔阿姨住在养老院隔壁,除了周末,几乎天天在养老院吃午饭。

  记者:阿姨每天都来?

  乔阿姨:每天都来。

  记者:就在附近住是吧?

  乔阿姨:就在这后面住,这儿的饭营养比较全面,家里做饭做不了这么多花样,也给孩子们省点事儿,另外和年轻人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到这儿来比较方便。早上自己吃一点,中午在这儿吃,晚上回去跟孩子们一块儿吃。

  天气暖和的时候,乔阿姨还到养老院教大家打太极,郭阿姨也在和平家园社区住,养老院里的书画、唱歌这些活动她都来参加,毅军老人更是养老院演唱组合队长。生活在养老院,只做一件事——无忧无虑。

  毅军:用不着那么拘束,老小孩,老小孩,有时候就玩点小孩的东西,小孩玩的东西,那我们也玩。

  每天午饭后,腿脚灵便的老人们坐在一块儿晒太阳聊聊天。每周儿女们来看个一两回,他们相互之间就是伴儿。

  张阿姨:我们哪个都亲,看不见谁就问他干嘛去了,你家里人也不可能天天在一起,比家里人还亲。

  院长王小龙和几个清华同学筹资1000万元建了寸草春晖,瞄准的正是养老行业的好前景,着力谋求养老模式的创新。所谓以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王小龙说,北京对建设社区里的养老院已经有了要求。

  王小龙:北京市民政局力度还挺大,他们现在已经明确了在小区里要建床位,比如50张以上的床位,按照照料中心的模式把老人照料起来,让老人实现就近养老。要求各街乡都要找出50张左右的床位。

  在王小龙心目中,只有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院才有未来,明年他打算再建一到两家新的养老院,移植寸草春晖的模式。初步测算,寸草春晖8年左右回成本,目前只有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每月国家有补贴,比如小饭桌这类面向居家老人的服务成本都由养老院自己承担。作为民营养老机构,王小龙还是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

  王小龙:我们自己的养老院有医务室,但我们办不了医保资质,理论上它应该有医保资质,但是这又归社保管,我们又拿不下来医保。

  记者:所以老人在这里看病,不能花医保?

  王小龙:不能报销。老人都是病人,他们非常需要医疗的支持。很多部门,现在还不是很融通,养老是大社会的一件事情,政府要想把它真正扶植起来,必须要政府主导给一定支持。

  明年,记者将持续观察这里,来年的变化将在明年的今天为您呈现。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王磊:如果要规模和服务的话,寸草春晖在北京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养老院,但是之所以能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北京市典型,原因就在于寸草春晖探索的是一种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而一般的民营养老院出于成本考虑,一般都会选择比较偏远的郊区经营,这显然隔断了老人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圈交流,达不到养老身心愉悦的最初目的。而那些在市区的公立养老院在数量上又难以承担整个城市的养老任务,寸草春晖在探索一条新型养老院的经营之路,这种探索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进入老龄社会,而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很多家庭往往一对夫妻承担4个老人的养老任务,养老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演化成了一个社会重要问题,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成为很多家庭不得以的选择。

  可是现在的养老院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数量太少,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说北京最火的一些养老院要排一百年的队才能进入,一个是养老院太偏远,寸草春晖通过探索来解决这个矛盾,但这显然又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骨头,社区养老意味着房租成本加大,而民营养老机构又不是公立机构,价格如果定得过高,又不一定能够吸引老人入住。寸草春晖能不能在未来十年走出一条路来,这不不仅仅取决于寸草春晖自己,更取决于国家对民营养老机构是否重视,是否有着像公益养老院的那样的补贴,是否认可这种养老模式。用十年来记录寸草春晖,也是在记录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所采取的对策,记录我们父母的命运,记录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负担和努力。

  十年,我们不仅仅希望寸草春晖能够走下去,更希望看到社区养老已经成为一种平常和普遍。当然寸草春晖也是一个特殊的窗口,通过它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他们的情感、他们的休闲、他们终老之后的目的问题都可以一一折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阶段,医改,或许是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一直以来,安徽都是医改的急先锋,诸如基本药物制度、医生多点执业、医药分营等等,都在这里率先试点,继而推广全国。在未来进入改革攻坚期与深水区的十年,那些与医院打交道的人们,会发生哪些变化?医改,又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31日11点整,安医一附院,聚焦医改新变化。

  央广网北京 (记者刘黎)

  ---------------------------------------


相关热词搜索:聚焦 养老 北京

上一篇:中国养老服务设施面临用地难题
下一篇:香港:“长幼共融”式 养老可借鉴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