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运营模式 > 正文

医院建养老床位系误读 北京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2014-02-13 16:11: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北京市“医养结合”模式获得重大突破,将探索在医院开设养老床位的消息。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北京市“医养结合”模式获得重大突破,将探索在医院开设养老床位的消息。相关媒体在后续报道中还做了精准的数据测算:截至2012年北京市拥有的9800多家各类医疗机构中,其中医院60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97家,在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站)总计2500多家的医疗机构中,即使只有50%参与举办养老机构,平均每家建20个养老床位,全市也将新增2.5万个具备高质量医疗养护功能的养老床位。

  消息一出,众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质疑。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称,北京市卫生局在促进“医养结合”上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尚没有在医院直接建养老床位的规划。按照近期规划,北京市将不会在五环内新增病床位。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医院的床位和配置大多只针对短期病人,并不适合老人长期居住,且在医院建养老床位也不能解决太多养老问题。促进“医养结合”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多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

  北京市老龄办副调研员陈桐林同样对该消息持怀疑态度,“我一直都在从事‘医养结合’的研究工作,从未听说过北京市有‘在医院建养老床位’的计划”。据陈桐林介绍,目前北京市在“医养结合”方面的探索更多是指建立养老照护中心。医院更适合扮演临终关怀或照护完全失能老人的角色。

  医院建养老床位系误传

  为进一步核实前述消息的真伪,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随后致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他表示,“在医院建养老床位”是相关媒体对北京市“医养结合”新探索的误读。“北京市民政局透露的‘医养结合’将获重大突破的消息,本意是想实现养老机构和医院资源的无缝对接。”

  李红兵告诉记者,“医养结合”是北京市应对老龄化、发展养老服务业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北京市民政局的工作是牵头推动医院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实现形式有很多,但更多是把医生、护士与养老机构对接起来,民政部门与医院具体采取哪种对接方式,与医院分级有关,经营养老床位意在把偏重护理性质的二级医院空置床位转化为老年照料床位。

  对医院床位转化一说,有着20多年医疗管理经验的博志成养老事业部总经理胡晶做了进一步解释:这种形式实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医疗改制里要求,三甲医院必须帮扶位于社区、远郊的一级、二级医院,与它们建立深度合作。

  事实上,社区、远郊医院往往经营效益差,医疗功能单一,而三甲医院又往往存在看病难、床位少的情况。三甲医院把一级、二级医院纳入自己的体系,并把它们改造为有养老功能的康复护理院,可有效实现两类医疗机构的资源互补。

  胡晶表示,有养老功能的康复护理院治疗功能少,护理成分多,主要针对失能和半失能型老人,可成为三甲医院的支撑。“以上模式很早就有了,但把它简单理解为‘在医院建养老床位’等于养老机构抢占医院的资源。”陈桐林认为,自理与半自理型老人不适合到医院去养老,一方面这是对紧缺的医疗资源的抢夺:北京市目前失能老人数量达30多万,医院即便只面向失能老人也无法保证供给充足的床位;另一方面,老人也需要娱乐,需要精神生活和居家氛围,在医疗方面,只需有常规的医疗配备和常用药就足以满足老人的需求,根本不需要住在医院养老。

  聚焦康复院和护理院

  “护理的高成本,使我们很难制定出一个可以平衡医院生存与老人需求的价格。”前述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卫生局很早便开始着手推动一级医院、二级医院转化为康复医院、护理院的落实工作,但推进中一直存在困难。他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制,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对养老机构开发商来说,“医养结合”的领域应聚焦在护理院、康复院方面。

  早在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各地要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兴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供规范化服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意见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二级以上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焦雅辉认为,在以上政策设计和安排中,明确释放出的信号是: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医养结合”。国家鼓励各地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从意见还可以看出,政策推动的是二级医院转型,兴建康复、护理医院或与三级医院建立转诊与合作。而康复、护理医院恰恰是我国目前医疗机构中资源较为匮乏的领域。

  重医疗向轻医疗转化

  记者了解到,作为养老服务的关键点,“医养结合”是养老机构入住率的核心。实现医养有效结合,可激活北京市内闲置养老机构床位,有效缓解养老压力,这是北京市探索“医养结合”创新模式的原因。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依托医院建康复中心,养老机构与医院采取捆绑合作的方式;另一种是先由民政部门主办养老机构,再委托医院运营管理。

  焦雅辉认为未来还将出现一种“医养结合”模式新探索,比如意见中提出的“养老机构和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开展远程医疗”。此外,还可在养老机构里设立医疗机构,在机构内部开设类似卫生室或诊所等。

  常青藤产业基金主管合伙人江合认为,未来“医养结合”可尝试从重医疗部门向轻医疗部门的转化。比如先从医院到老年医院,再转向老年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最后到老年公寓。“重医疗向轻医疗转化有利于分流,同时也可降低门槛。对投身养老地产的开发商来说,之前缺乏医疗经验,从轻医疗部门入手更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一项大工程,中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医保。这些问题都需要各部门统筹协调的但目前的局面是仍然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前述北京市卫生局人士说,“医保问题不解决,‘医养结合’的创新模式将备受掣肘。”

  中国房地产报

  ---------------------------------------


相关热词搜索:医院 养老 床位

上一篇:房企进军养老地产 警惕变相圈地
下一篇:政府应让民营养老机构“有利可图”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