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构建老龄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
2020-05-29 17:11:32   来源:   评论:0 点击:

管清友: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间窗口非常短
养老那些事儿 今天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底,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约1.76亿,较2018年新增945万人。与此同时,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7.0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平均有8年多带病生存时间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代表2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的总体形势下,构建老龄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老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基石”不稳

  李林生活的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较2018年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费用约5.78万亿元(占同期GDP的6.4%),其中老年人群的卫生健康费用占50%以上。预计到2035年,我国卫生健康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超过9%,2035年前老年人群卫生健康总费用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4%,远高于GDP增速。

  但李林说,当前我国在支撑老龄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上仍存在短板。比如,对老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石”——衰老理论的系统性研究不够。

  “当前全球已有数十种衰老相关的学说,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衰老理论。”李林告诉记者,目前的研究是单一疾病的研究、单一机理的揭示、单一衰老标志物的发现,但衰老是许多病理、生理和心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发无法支撑形成系统性的衰老理论,也难以区分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老龄健康科技创新无法从根本上得以保障。

  这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比如,开发衰老干预技术需要生物学、医学、工程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技术交叉融合,但目前研究资源的分割、支持政策的碎片化,让技术开发和评价所需的数据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干预规范都相对薄弱。

  再比如,高水平的老龄科技产品研发和应用,需要以衰老干预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当前我国在老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非医疗和医疗干预技术、策略和产品的高水平开发仍然不足。

  呼吁建立国家老年技术创新平台

  “建议系统布局衰老生物学研究,加大科技投入,阐明衰老及相关慢病的科学机制,寻找中国人群衰老‘拐点’。” 李林呼吁,建立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国家老年技术创新平台。

  在李林的设想中,体系的基石,包括集收集、保藏、管理、检测为一体的样本库,集细胞、类器官、动物为一体的模型体系,集采集、汇交、分析、利用、共享为一体的数据中心,集研发、测试、转化为一体的技术体系,集开发、功能评估、安全验证为一体的产品评价评估平台。

  “我们希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的创新链条,‘样本——模型——数据——技术——产品’的支撑一体化的集成内核。”李林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及人均收入的提升,未来人们对于高品质的养老社区的需求将大量释放。基于此,不少地区纷纷开始布局“智能养老”。

  李林希望,通过衰老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助力建立支持老龄科技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标准体系,进而促进形成为老、适老、助老、养老的产品开发协同机制。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水平代表也建议,从打造高质量的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入手,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两端发力,补齐短板和弱项,推动健康老龄化。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森林康养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实施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