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推荐】盯住养老“缝隙市场”
2014-07-15 14:12: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4年上半年,一场围绕北京神经外科医生相久大辞职开办国内第一家“北京老年专病托养机构”是否值得的争论在业界展开。

  2014年上半年,一场围绕北京神经外科医生相久大辞职开办国内第一家“北京老年专病托养机构”是否值得的争论在业界展开。

  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作为一个公立医院、有着25年从业经验的优秀神经外科医生投身植物人托养事业,颇有些“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还有人指出,目前一张医院的病床利用好了,每天可以为医院创造3000多元的收益,而目前国家对康复病床的定价是20元(公立康复医院)。

  相久大的老年病托养机构定位及其细分——专注于植物人的托养。而在他的机构注册之前,国内此领域尚属空白。相久大表示,辞职创业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他多年的资料收集、市场调研及模式创新基础之上的。

  临床医生多年,他发现国内养老(托养)的医疗服务比较薄弱,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一些细分消费群体上还存在市场空白。就拿他切入的植物人托养领域来说,目前国内尚未有专门集中收住托养这类病人的专业养老机构,这些刚需往往住在福利院或者老年病院,无法得到真正延长生命或有效治疗的手段或安度余生的机会。

  相久大的机构类似于医院的ICU病房(重症监测病房),专业护士和病人的配比为1:3,完全按照医院的一套流程来护理病人。根据他的测算,即便是按照中等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只要有20个病人入住,就可实现盈利。

  跟踪相久大半年的一个投资人表示,相久大的定位符合“缝隙市场”特征,他进入的是被养老市场中有绝对优势企业所忽略的细分市场。而这种模式技术含量高,能够满足某一特殊群体的需求,优势突出,客户的忠诚度也会更高。缝隙市场活跃一般出现于产业成熟期,而中国的养老产业,在产业初始期就伴随着缝隙市场的探索。

  创新聚焦模式

  通过精准定位以及适宜本土发展的商业模式,跟随者创新了中国康复养老领域的商业模式。

  2006年,关晓立将瑞典康复医疗模式引入中国,和团队一同成立北京英智康复医院时,国内民营康复医院还是空白,少有资本进入;养老仍是事业,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盈利的。

  英智的进入似乎有点剑走偏锋。8年后,当越来越多的患者、企业及资本找上门来时,英智已经成为“康复+养老”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了。

  关晓立告诉记者,英智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抓住细分市场精准定位,将世界前沿的康复技术和设备引入中国,解决产业的实际问题。只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并不断改进,才能不断前进。

  从成立至今,英智的定位就一直没有变过: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个性化、持续性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所服务老人平均年龄80岁,最高年龄92岁。80%以上的失能老人经过英智治疗后,身体功能都有所改善,有的甚至在1个月时间里,就由躺着入院到站立行走。

  英智的发展以三年为单位,每三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一个三年,英智实现了盈利;下一个三年,英智被北京市卫生局指定为朝阳医院双向转诊康复机构,是民营医院中的第一家,那时英智的60张床位开始供不应求;在这个三年末期时,英智被北京国资公司旗下的北京诚和敬投资公司以绝对优势控股,变身为国有性质。这次收购对英智来说是一个飞跃——依靠国资的强大背景以及雄厚资金实力,英智开始了其快速复制、连锁式扩张历程。

  此时,和英智同期成立的很多民办康复医院,有的在苦苦挣扎,还有的已经将目标群体转向活力老人或中青年需要康复人群。而英智已经稳居这个细分领域的制高点,今年10月,英智的第二家连锁——石景山医院即将开业。

  与英智相比,1999年开始运营的太申祥和山庄的盈利之路则要慢得多。山庄初始一反国内养老机构大多“崇洋”的做法,定位于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养老。与英智精准定位下的刚需群体不同的的,太申祥和的客户多是潜在需求,这就需要企业下功夫慢慢“养”客。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长、北京中奥伍福投资集团副总裁蒋洪卫提到,太申祥和现有的版块:医疗(中医)、酒店(住宿)、会务、餐饮、养生保健五大板块无不是围绕围绕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展开并完善,目前几大版块均已实现独立盈利。

  与英智精准定位不同的的,太申祥和是在以后的探索中,逐步找到自己精准赢利点,并专注于此做强做大的。此时的太申祥和,以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优势而见长,围绕这一块展开多种衍生服务,每个衍生服务版块都能盈利,这些盈利足以填补初始养老版块的亏损,以及每年因修缮维护大型园林所费。

  在这些衍生版块的烘托下,养老也早就实现盈利。据记者了解,太申祥和养老实行会员制,会员费也从当初的几十万涨到目前的120万,若干年后,将全部退还这些会员费。而入住老人除了会员费,只需要再缴纳不多的费用即可,尤其是每天仅需12元的三顿营养餐,在北京已经很难找到如此质量和定价。

  有机构曾经对这种切入养老“缝隙市场”的公司做过调研,发现这个队伍正在壮大:比如市场上已经出现专注于养老设计的本土设计公司;专注于老年的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公司,甚至有广告公司也转型,专注于养生养老细分市场。

  据记者了解,在英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缝隙市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每个细分领域也都有龙头企业出现,很多公司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这样的趋势才刚刚萌芽,距离市场成熟还要走很远的路。

  卓越的优势

  通过调查这些公司记者发现,在很多来华发展的国外公司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地产商公司眼里碰到的诸如市场、人才瓶颈等问题,反而成了这些新兴公司手里的竞争利器。

  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与众不同?本刊找出了区别于这些公司与不太成功公司的三大因素,我们调研的那些公司无一例外都在以下几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拥有更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具有可持续服务和产品研发能力

  ★将低成本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这类企业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深入细致了解国内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盈利。

  据记者了解,现在很多外资和大型国企所投资的养老项目,成本均居高不下,或者干脆运营失败,而这类公司却常常能创新现有办法,创造更加符合本地化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在相久大的机构中,护理一个植物人每个月仅需几千元,而在很多公立医院和高端养老院,这个费用甚至高达数十万。相久大表示,他能将成本降到最低的原因有两个:技术优势以及ICU病房的管理更加集约。由于现有的大型医院在ICU病房管理仍处粗放式管理,相久大指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成本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医院的ICU至少是12个护士管理6个病人,而经过整合,相久大这里的托管中心可以做到7个护士管理20个病人,综合成本节约达50%以上。

  英智将瑞典先进的康复器械和医疗技术引入国内后,又因地制宜地对服务进行了改进,更加贴近中国老人的习惯和喜好。关晓立提到,他们增加了中医治疗室和病房,中西医结合使得治疗效果更好;再如他们考虑到中国目前医保尚未覆盖所有老人,老人支付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在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截瘫康复治疗中,尽可能做到从早期开始康复,缩短就诊时间,为老人节省治疗费用。

  这些企业还具备可持续的服务能力或产品研发能力。

  蒋洪卫公司曾经参与太申祥和一些项目的投资,他提到太申祥和的中医养生文化体服务系是一步步建立的,比如声名远播的太医院,不仅为入住老人和周边居民、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看病,在潜心研究不同老人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养生系列,大众化养生餐尤其受欢迎,此外他们还持续推出养生养老系列讲座,黏合了一批忠实客户。再如近年来他们响应老人“养身养心”的需求,与太极宗师陈小旺一起,创造性地将传统太极招式和培训体系做了改变,使得招式变得简单易学,再增加了“养心”的部分,极受老人欢迎。

  记者发现,这些养老新兴企业之所以能推出更符合本土需求、具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走可持续创新之路,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将国内低成本的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采访中,关晓立提到了一个所有养老企业家都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才算是人才?相久大甚至反问:现在各地发展产业都非常热衷于引进博士,博士就是人才吗?

  以英智为例。英智的专业化分工相当细致,有康复医师、医生、运动治疗师、中医医师,也有康复护士,护工。大多数岗位是不需要博士的,他们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能长期在康复养老这个领域持续工作的人。

  一般来说,在中国培养一个专业的熟练护工需要两年时间,一个专业能力相当于国外专业护工80%的人,两年后所需要的成本只不过是国外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这相当于:用五六个能力80%的中国护工对抗美德一两个护工。这意味着:中国的护工能提供相对便宜的服务,性价比高;如果培训好了,他们也能做很多专业的护理工作。

  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的共同做法是:花了大量的行政经验,去找那些最合适自己的人,企业自己培训,给这些员工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较为满意的待遇。在这里面他们成功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相对国外低廉、聪明、勤奋的员工,辅之以企业完善的培训和激励机制。

  “只有这些人才能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相久大很早就开始储备和培训人才,并给他们不属于公立医院的待遇和成长空间。他谈到,对人才一定要给一个优厚的待遇,当然优厚的待遇不仅是工资收入,他打算今后采用期权激励,给核心人员公司期权,把他们变成“自己人”。

  “当公司成功的时候,他们也就成功了。”

  链接:

  专家点评:

  投资北京国际有限公司奚中成:尽管养老市场潜在需求巨大,但想从中分一杯羹并不是一件易事。当我们理性地分析那些成事者成功之道时,发现成功绝非侥幸。

  首先是他们精准地抓住了市场的需求,对细分市场把握得非常到位:客户是谁、从哪些来、有多大规模、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怎么样、目标市场竞争状况如何、市场缺口有多大——市场需求的把握是做一切事情的起点和基点,如果企业还对目标市场的需求知之甚少,那就不能忙着往下走。

  其次是在选择的目标市场里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养老产业本质上是个服务行业,企业的服务能让老人满意、家属放心,那就算及格,真正地入行了。文中所提的案例,之所以在“缝隙市场”里把事做成,就在于他们对“缝隙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潜心静气地把专业服务做好,想客户之所想,想客户之所未想。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不仅要善于做政策的践行者,更要有能力做行业的引导者,把潜在需求变为实际需求乃至创造新需求,把产品和服务做到客户满意乃至超乎客户所想的满意。“大处着眼、细处着力”,行行如此。

  《中国养老》杂志第二期 郭莉

相关热词搜索:缝隙 市场

上一篇:【知识】快步走可预防老年痴呆 长期坚持好处明显
下一篇:窦玉沛:加快落实中央发展养老服务业决策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