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老年消费大市场缘何孕育不出大产业?
2014-09-28 16:08:2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正是由于国内养老产品市场没有真正启动,因此国内主流企业并没有对这个领域给予应有的关注。这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由于国内养老产品市场没有真正启动,因此国内主流企业并没有对这个领域给予应有的关注。这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

  老年消费大市场缘何孕育不出大产业?

  一个国际养老博览会上,某卫浴知名厂家对一家养老院院长推销适合老人用的智能马桶。这个马桶非常先进,老人从床上到马桶上整个过程都是智能的。

  最终该院长并没有选择给老人用,原因很简单:马桶必须装在老人睡觉的床边。每一个儿女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睡在马桶边上。

  事实上,近年来举办的数次老年产品博览会上,都会让前去淘金的部分投资人略感失望:

  首先是展会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难得一见,尤其是具有适老化设计、适合中国老人使用的产品少之又少。

  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缺位相比,记者在各种展会上不仅看到了很多国内知名外资投资企业纷纷推出一些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养老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些尚未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也借国内企业代理他们产品之手,抢占国内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一个巨大的、层次丰富的中国养老市场的轮廓正在日渐清晰。与之相反的是,目前国内的老年产品除了在医药、保健品方面,其他领域多处于起步,甚至是短缺阶段。一方面,传统老年产品及服务单一且层次低,主要停留在衣食住和医疗保健方面,且这些方面均属产业链低端,另一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养老产品领域,在国内并没有出现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行业带动作用的本土龙头企业。

  政策春风频吹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养老市场,为何仍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养老大产业?在这个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伴相生的领域,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依然缺乏自主创新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呢?

  “创新亮点不够,与中国的养老产业刚起步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仍处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在很多领域,并不需要拥有很高技术含量,引进国外就可以了。”这是记者在各种展会上屡屡听到的观点。

  这或许是答案的一方面,但并不是全部。

  企业缺乏创新动力

  如果不是8年前那个偶然,张茂森不会研发出他领先于国际水平的智能病房。自然,他也不会早生白发,曾经沦落到过春节还要依靠朋友接济的地步。

  8年前,他的一个长辈亲戚瘫痪住院,最后病逝在褥疮上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当时他站在亲戚病床边就想:如果有一种床,能够让人的身体在不同时候可以离开下床面,那么褥疮就会大大减少,尤其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将会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当时并没有那样方便智能的床。

  正是这个动力使他投入了智能病床的研发设计,这一坚持就是整整7年,在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情况下,他个人前后投入700万研发费用。

  2014年1月,张茂森的系列智能病床研发生产完毕,可以投入产业化生产。他所生产的病床和病房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能化”:一个全身瘫痪的老人(病人)可不用下床,甚至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洗澡、大小便(大小便后还有除臭功能)、康复训练等复杂行动,简单的翻身、坐起、吃饭、盖被等功能自不必说,可以这样说,除了不能下地行走,这个瘫痪的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在房间内有尊严地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一家美国知名养老品牌企业在看了他的产品后,即与他签订出口欧美协议的原因。

  因为7年来遇到的困难太多(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全部是原创),张茂森表示他都不知道哪个坎是最困难的,因为“太难了”!他最初的设想是:人不在床上又吃又拉的,那就要在床边有卫生间,那瘫痪的人要自己进出,不能要别人帮忙,否则就没有意义了。包括洗澡后回来还要睡在干燥的地方,躺回原来的位置。仅这个测试,他就花了整整三年。

  在养老领域,类似张茂森这样的创新者并不多,投入时间、大量金钱、精力,研发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记者采访的一养老产品经理就谈到,国内养老产品门槛不高,现在流行的大部分项目科技含量都不高,而养老需求一下子激增,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企业渴望的是“捞一笔”,很多产品改变包装,营销策略,再喊出几个吸引人的概念,就成了“老年产品”——这造成了国内养老产品品种不多,同质化严重。也有企业“山寨”国外同类产品——由于很少有企业舍得花大工夫深入研究,大多也就“形似而神不似”。

  其实这也是由中国养老产业所处的初级阶段所决定的——面对具有广阔潜力的广大市场,只需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模式上下功夫即可占领市场,甚至能够暂时做大,却很少有企业真正从“老人需要什么”去创新和设计。这让很多企业喜出望外,同时也使这些企业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动力。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并正视老年消费具有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他们的想法还停留在过去老人“是包袱,是附属”,老人省吃俭用,不愿意消费,这也造成他们缺乏投入老年产品创新动力。

  从国外养老市场的发展经验来说,这种“引进、模仿、山寨”的市场必将过渡到以创新为核心的市场。一位刚从日本回来的养老院长提到,他在日本看到一种类似国内游戏厅的场所,那是老人健康中心,老人们在玩游戏的同时身心都得到放松。而这种健康中心就是日本著名游戏企业南梦宫万代开设的。

  该院长提到,这种创新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站在老人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做考虑。他认为国内老年用品市场这种同质化、低端竞争的态势不可持续。

  “缺乏创新的盈利也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国内很多养老产品企业所“集成”的产品和技术,大多依赖于国外企业的提供,如果我们的企业不立足于创新,势必在产业链中被挤压到越来越低的位置。

  这基本反映了国内养老产品设计生产企业发展现状,即国内大部分企业起步较晚(这与国外企业已经有几十年发展历程不同),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着的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并不具备在创新上做持续较大投入的条件。

  前不久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要求,出台支持企业开发老年用品和引导商场等开设老年专柜的措施,但上述院长认为,政策出台肯定会引发一段老年产品投资开发热潮,但这个行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市场并未真正释放

  “老年产品在一些企业看来并不需要很大创新。”

  记者发现,现在很多养老产品生产企业对老年产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认为老人是消费能力较弱的群体。这就使得老人的需要往往被忽略。这种服务和产品上的缺失,导致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养老市场尚未被完全激活,适老化产品创新缺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内生动力不足,老人消费尚未激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河表示,虽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老年群体的规模和增值能力,但它仍然被很多公司所忽略。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这将不仅错过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商机,而且还可能在这个日益重要的市场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和很多国家相类似,中国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现有老人数量将占现有人口的18%,达到2.5亿。快速增加的老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大大高于很多公司的认识。除了几十年的积蓄,很多老人通常还有几个收入来源——养老金,子女资助,甚至还有继续工作获得的工资。此外,由于以前实行的分房制度使得国企员工能够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购买住房,与下一代相比,大多数中国老年消费者的经济压力都不大。

  此外,由于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在财务上都已经独立,他们也基本没什么子女负担。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储蓄意愿不高,有更灵活、强大的支付能力。

  通常,老年消费者都很理性,对价格很敏感。由于以前的购物习惯,他们通常形成了较为严格的品牌印象和购买习惯,导致了相对高的风险规避和品牌忠诚度。此外,老年消费者做出的购买决定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很少受情绪影响,冲动消费的情况很少见。

  即将进入退休状态的黄河表示,自己购物只买需要的,而不会花钱买毫无用处的东西。“市场上有这么多新产品,我都不知道哪个适合我,因此我只去那几个固定的商场,买同样的品牌。”

  他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大多数老人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与中国其他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及发达国家的同类消费者相比,他们通常更为谨慎。不过,由于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这些老人现在正在逐渐改变态度和行为,补偿性消费已经成为老年消费的一大强劲支出动力。

  实际上,他们的重点正在逐渐从“低价”向“物有所值”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质量和品质较为重要,尤其在一些女性老人身上,这种特征更为显著。比如她们更追求时尚,对服装等产品的设计、款式、质地要求更为苛求。消费类食品和一些中高端保健食品正在成为享受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现在老年人通常会较过去老年人有较强的社会联系,他们也经常光顾高档餐厅、茶馆等消费场所。

  当然,总体来说,中国的老年消费服务市场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只有某些产业,比如医疗保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是特别针对这个群体的。因而,那些为老年消费者生产的产品(即使有的话),通常也都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质量很差,而且只能通过有限的、零散的分销渠道获得。比如服装都是过时的,颜色也很单调,剪裁一般,选择很少。

  北京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激活银发市场,比如对一定年龄的老人发放老年券,老年人凭券就可以去政府指定的超市、饭店、理发等场所消费;再如在基础设施上投入颇多,引导老人的健身潮流等。但基本以政府单方面唱戏为主,没有深度激活老年消费。

  黄河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是放开市场,政府制定产业刺激政策,让企业唱主角。第二是在税收、资金方面直接支持养老企业发展。第三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给民营和国有同样的扶持和话语权,加大第三方认证的力度等。

  市场没有释放,连富有渗透性的银行对养老消费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视若无睹。在很多养老展商,记者很少看到银行设置现场办公;而在另一场合,记者曾经看到某银行在以何等谨慎的态度为养老企业做贷款。

  一个具有广阔潜力的新兴行业,除险资之外,却少有金融领域的商业机构参与,如何能够做大呢?很多养老企业都认为,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引导银行或企业金融机构网养老产业上努力,适时用金融产品创新帮企业一把,让养老项目变得对金融机构有吸引力。

  正是由于国内养老产品市场没有真正启动,因此国内主流制造企业并没有对这个领域给予应有的关注。这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

  打造养老高端产业链

  从2000年开始,在研究经济学的同时,黄河开始了他的“奥运球”研发。纯粹是因为兴趣,这项兴趣他坚持了13年,适合多种人群,尤其是满足上班族和老人健身和游戏需求的具有100多种玩法的奥运球。

  这种全新的奥运球首创棋类运动与球类运动同台比赛、立体化球类运动等玩法,兼有台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篮球等类似技巧,不但趣味丰富,而且观赏性强,具有一百多种玩法。因此一经推出,在北京机关、学校等老人群里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

  因为还没有完全实现产业化,黄河总为产品供不应求而苦恼。“中国的消费市场实在太大了,我们围绕这个市场却没有形成养老产品一条产业链。”日本老年人用的筷子就有上千种选择,而中国的老人还在为寻找一根合适的手杖而苦恼。

  记者调查发现,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老年消费市场的重要性,以至于大部分企业(包括政府)并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比如知识型老人,普通型老人,农村老人占比各是多少,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各分部多少,他们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是怎样的。再比如,我们对老人的消费结构也缺乏一些细致的基础性数据,以至于制定政策或者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不能根据资源的潜力去开发产品,出台政策。比如鼓励创新,不仅要鼓励企业创新,还要出台细节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同时要启动保护专利的程序,减少或杜绝无序竞争。

  一位国外养老产业人士提到,中国政府也没有主动利用这些资源化的市场去扶持龙头企业和龙头产业。他认为,政府对养老产业虽有目标和规划,却少出现专业化的养老政策。

  “如果我们要从中国养老产业发展中获取某些重要经验和启示的话,那就是中国需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做出自己便于落实的养老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一目了然,哪些养老产业能够呈崛起之势,崛起的路径是什么?而目前的状态是平均发展,并无突出产业,大企业不少,多是大而不强。”

  该人士表示,在养老产业环节,他认为中国是有实力形成高端设计、生产为主的制造业,同时也便于养老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以各种交易为主的高端服务业,比如交易服务型公司。而这两个产业链高端环节目前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

  记者发现,在养老领域,企业对创新的呼声很大,尤其是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养老的“政策市”性质,造成了资源向国有企业一边倾斜,民企和国企在竞争上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平等。比如很多民营养老院长认为,目前出台的很多养老政策,经济手段有,但没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很多门槛很高,受益最大的是国企,数量越来越多的民企很难再政策方面获得红利。

  这种资源政策向国企倾向,增加了养老产业滑向垄断的可能性,这对于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是不利的。

  “应该让产业市场化,而不要作为垄断行业去做。”

  “政策到位了,民营企业创新热情激发了,中国的养老产业也就能壮大了。(《中国养老》 记者 郭莉)

相关热词搜索:大市场 产业

上一篇:老博会主题研讨多产业融合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下一篇:【调查】“刚需”养老,还是得回归社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