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调查】“刚需”养老,还是得回归社区
2014-09-28 13:5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江苏老龄化比全国提前了13年,全省目前已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重阳节即将来临,本报从9月25日起推出“情系晚晴”系列报道,展示江苏的新对策、新探索、新思考,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促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一千五百万老年人,九成需居家养老——

  “刚需”养老,还是得回归社区

  江苏老龄化比全国提前了13年,全省目前已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压力。重阳节即将来临,本报从9月25日起推出“情系晚晴”系列报道,展示江苏的新对策、新探索、新思考,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促进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全省有1500万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9月11日在全省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会议上,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传统家庭观念、老龄人口基数大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必然是主要养老方式。

  “我们不能一提养老,就建机构。但居家,并不是让老人呆在家了事,必须依托社区,就近就便提供专业服务。”省老龄办主任张建平认为,绝大部分老人的养老刚需,还是回归社区。在全省人均养老金2236元的状况下,怎样不离家、靠近家、少花钱,安享晚年?重阳节前夕,记者做了一番走访。

  【探索篇】

  社区综合体:

  “养老一条街”迎合刚需

  冒着濛濛细雨,记者走进正在试运营的南京市首家社区养老综合体。在建邺区滨湖社区人口密集的凤栖路西侧,从街头到街尾,几百米都挂着统一标识——泰乐城。沿路走过,有居家养老俱乐部、养老院、护理院、老龄用品生活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和精神关爱站等,堪称“养老一条街”。

  “这片区域老年人很多,我们的定位是刚需型养老人群:失能失智的、在家无人照顾的,可入住医疗护理院;自理老人在家寂寞、吃饭不便的,有代餐、娱乐、心理关爱、上门医护等服务,让老人‘不烦老、老不烦’。”泰乐城总经理王华说,她希望公司化运作、标准化服务,满足从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关爱到临终关怀等一系列需求。

  泰乐城主体机构叫优养全护中心,分养老院和护理院。上午9点半,穿着护士服的“管家”正带着老人做康复操。今后,一楼二楼收住失能失智老人,130张护理床位由卫生部门批复设立;三楼四楼收住自理老人,每层都有集中供暖和护士站。护理院与同在这条街上的滨湖社区卫生中心无缝对接,全科医生上门巡诊,护理院还自配了2名专职医生和10名护士。6月16日第一批老人试入住,目前一共接收了40多人。

  在养老街区的南侧,负一楼全部拿出来,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书画室、摄影室、瑜伽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有需要助浴、助洁、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的,中心厨房和管家都可对外服务。

  “这里收费多少?”就在记者采访时,几拨附近的老人来参观咨询。前台接待赵惟介绍,目前定价是每月3000-7000元不等,护理院的医保正在报批,以后看病就能刷医保卡了。

  王华在国内外做了4年的市场调查。“城市老人有退休金,三四千是主流,不少老人的儿女也有经济实力,雇全职保姆每月也要3000元。住郊区的养老院虽好山好水,但探望不便,老人去了有心理落差。因此,很多老人横比、纵比,选择了我们。”

  新视点:

  养老产品,生命力在社区

  泰乐城“刚需型”定位,和张建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养老服务业脱离社区,没有生命力。”张建平介绍,我省养老床位数年均增长10%以上,目前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2.86%。但片面追求床位数,并不能解决养老问题,发达国家床位比最高也就5%-7%。也就是说,九成以上老人必须居家养老。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还得依托社区。

  张建平认为,未来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立足社区、医养结合。但目前34%的民营床位和23%的护理床位比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是稀缺产品。

  【坚守篇】

  “迷你”日托站:

  成功脱困开“分店”

  相对于泰乐城的财大气粗,陆云的坚守更为艰难些。陆云从学校一毕业就接手了南京市鼓楼区南秀村养老站,也是南京第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站之一。从最初的靠家庭、政府接济帮扶,到现在收支平衡,并开出“连锁店”,陆云4年的脚步印证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前景。

  走进南秀村养老服务站,面积只有150平方米,但功能齐全。除了代餐外,服务表上还列着:周一量血压、测血糖,周二修脚,周三谈心,周四康复训练,周五自由活动。活动大部分免费,吸引了不少老人。服务站由鼓楼区老龄办出资租赁,2010年11月,陆云和两名社工成立社会组织,负责运营,自负盈亏,目前发展会员400多人。

  79岁的周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有两儿两女。小女儿平时上班忙,白天她将母亲送到服务站。“我们每月收取900元日托费,含一顿中餐。”陆云说,平时周奶奶一人出去就不知道怎么回家,在这里老人安全,家人放心。

  服务站还接受子女委托,定期看望老人。有一位独居老人司劲松,子女在德国,陆云承接了老人的上门服务。“每天上门两次,每次1小时,收费25元,督促老人服药、替老人购物、陪散心等,我们坚持了两年。后来老人的女儿回来,很感激。”

  “有位老爷爷听说我们服务好,每天花1个小时从下关跑过来,后来我就打算开连锁店。”陆云说,去年她又在原下关区金陵新六村开了“朝夕相处”服务中心。“我想把这两个点做扎实,形成自己的模式,将来做连锁。”陆云对未来充满期待。

  新视点:

  社区居家养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15000多个,城市实现了全覆盖。但不少仅成为健康老人的活动场所,养老功能弱化,甚至沦为形式。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亦明认为,运营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道路。政府需要做的,是在政策上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运营补贴、困难老人评估和服务质量评估等制度,使已建成的项目不仅能运转起来,而且越转越好。(新华日报 记者 唐 悦 宋金萍)

相关热词搜索: 社区

上一篇:老年消费大市场缘何孕育不出大产业?
下一篇:全国政协: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进社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