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上海:养老压力大 拿什么养老?去哪儿养老?
2016-08-03 10:15:08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养老?可别以为是老年人想的事。每个人都会变老,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拿什么养老?去哪儿养老?这是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重要问题。

  养老?可别以为是老年人想的事。每个人都会变老,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拿什么养老?去哪儿养老?这是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重要问题。

  上海养老压力大,中心城区更为严峻

  截至2015年末,上海各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35.9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0.2%。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根据上海市老龄科学中心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上海市中心城区平均老年人口比重约为32.35%,而郊区的这一比重为28.98%。

  可见,上海中心城区面临的养老压力更为严峻。其中,静安区养老服务需求尤甚——60岁及以上老人占区内总人口比重为33.9%,为全市最高,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区内总人口的比重同样居全市首位。

  在各郊区中,崇明区养老压力最为凸显。其60岁以上老人占区内总人口比达到32.6%,甚至远超中心城区的平均水平。

  目前,上海市整体养老服务能力基本达到“9073”养老服务格局下的“90%家庭自我照顾、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99家,床位数12.6万张,占比60岁以上老人总量的2.89%;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共计44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计163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共计202家,服务覆盖30.55万老人,占比60岁以上老人总量约7%。

  以上海静安区为例,预计到2016年底,静安将形成养老机构40家、养老床位6300张(即每千人64.6张)、长者照护之家5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2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5个的养老服务规模。

  郊区以崇明为例,截至目前,崇明共有养老机构52家,床位8199张(即每千人37.5张)。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则主要通过非现金的“服务券(卡)”形式进行补贴,对60岁以上不同情况的老人进行差异化照护。

  鼓励居家养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进而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这与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居家养老观念和需求是紧密贴合的。

  目前,上海通过“长者照护之家”试点,力主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解决老人在所居住社区内的就近养老需求。去年一年,全市共建“长者照护之家”22家,为老热提供短期照护、临时寄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康复训练等服务,其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预计今年年内,全市将新建50所“长者照护之家”。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一个居民区内的“长者照护之家”就获得了附近老人的广泛好评。该区域内居家养老的老人及其子女对这种灵活的托养方式比较满意:子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短期内对老人进行就近托养,既为老人提供方便,又为子女带来一份安心。

  此外,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尝试构建统一的养老需求评估体系,以保障基本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去年以来,“统一需求评估”在徐汇区进行全区试点,至今已收到老人照护申请2911人次,完成评估1762人次,已派送服务1310人次。其中,居家养老604人,高龄老人居家医疗护理408人次,机构养老242人,护理院56人。

  其中,符合80岁以上、失智失能且护理等级达到5级的老人可直接入住收费低廉的公立养老院,由政府托底解决养老问题。而针对护理等级较低的老人,有关部门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养老服务安排。

  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黄幽妮表示,“统一需求评估”可倒逼供给“合理释放”。大量养老服务资源被整合在了同一个平台之上,养老服务的分配变得直观、透明。一旦当具体需求超过已有资源时,政府可按需增加养老资源供给。这也有利于带动养老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

  优化养老服务,护理人才是最大问题

  过去,通过增加床位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养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倒不是床位资源的紧张,而是在于专业护理人才的短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养老院“一床难求”的说法,让不少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家庭望而却步。

  黄幽妮表示:“从徐汇的情况看,所谓床位紧张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近年来,徐汇区对各个养老机构的排队轮侯名单进行逐一摸排,发现此前登记进入轮侯系统的不少老年人,如今早已没有了床位需求。截至目前,徐汇区各公立养老机构空床达224张,而排队轮侯的老人仅115位。此外,全市各区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的空置率约处在2.5%-3.5%。

  另一方面,护理人才资源则呈现日益紧俏的趋势。徐汇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姜洪英说:“在我院共有护理人员40多位,平均年龄已达到48岁。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40岁以下中青年护理员只有个位数。前两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康复医学专业45名学生,曾在徐汇区社会福利院见习,最终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

  此前,徐汇区民政局向下征求如何解决护理人才短缺问题时,得到两个相关意见:一是要增加护理人员收入、提升其社会地位;二是要为护理专业建立类似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切实保证充足的护理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政府托底角色,如何与社会力量互补

  从目前来看,上海的养老服务总体还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随着近年来上海“银发红利”的不断释放,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成为政府养老的有力补充。

  不久前引起网络热议的“以房养老”保险产品(即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是一种探索。目前,“以房养老”保险产品在上海存在一定市场潜力。根据《上海质量》杂志发布的《2014年上海老年人生活质量需求调查报告》,2014年统计的上海老年人自有住房比例达到87.1%,其中郊区老年人自有住房的比例超过90%。

  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杰教授指出,“以房养老”保险虽引进自国外,但对于上海同样适用。目前之所以没能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参与,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绝大多数保险公司还不敢贸然推出类似产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不少社会资本普遍看重短期效益,貌似涌入养老服务行业的很多,但其中很大部分做的是养老地产。如此一来,反而炒高了房市,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养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上海某些生态环境较好的郊区,高端养老社区销售火爆,大量中心城区及外地养老人群不断涌入。在上海崇明陈家镇,不少地产公司争相搞起了养老社区、长者社区、实验生态社区等。有些项目虽然只获得了使用权,但每平方米单价直逼甚至超过当地商品房均价。

  专家表示,做好养老服务是社会的大问题,是政府关注民生的大方向,但政府角色定位必须明确,社会边界必须厘清。政府要“托好底”,比如对独居、失智失能、低收入、缺少家庭扶助条件等弱势老人必须做到让他们“老有所养”;“底”托好之后,其他的就该鼓励社会资本多模式参与,正能量引导、社会化运作。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只好很好地实现了互补,养老服务这篇文章才能真正做好。

  来源:上海观察

相关热词搜索:力大 上海 养老

上一篇:十三五北京每年超过2000亿用于养老等民生支出
下一篇:研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