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天津老年人消费安全调查报告:捂不严的养老钱
2017-11-28 11:42:31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7-11-09养老那些事儿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老年人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产业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
2017-11-09 养老那些事儿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老年人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产业也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不过,老年消费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起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相对减弱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

  昨天,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天津市老年人消费安全及维权意识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调查表明,保健品、金融理财、电信诈骗消费成为老年人消费问题的“重灾区”,而老年人对学习消费安全知识需求强烈。

  消费观念

  资金使用传统易冲动购物


  “老年人嘛,大多的理财方式是把钱存进银行,这种方式虽然传统,但比较保险;不过他们特别喜欢购买保健品,比较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这样描述自家老年人。而这与报告中对老年人基本消费观念与习惯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调查报告中针对老年人消费习惯和行为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资金使用方式相对传统,资金多用于储蓄。在本次调查中,87.2%的老年人,除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外,将资金主要用于储蓄,且有79.7%的老年人将储蓄排在资金用途的首位。因此,老年人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富,这也成为不法商家认准老年群体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老年人会在购买贵重物品时多方搜集信息(85.2%),但仍会因为价格诱惑(85.0%)、广告(80.2%)、商家促销(79.7%)、销售热情(78.4%)及周边人影响(74.3%)等因素,而产生冲动购买。“近四成的受访老年人表示,购物时会受到广告不同程度的影响。”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透露。

  保健品易“上当”理财受骗金额高

  “公公婆婆经常被保健品推销员‘忽悠’或者轻易相信老伙伴的推荐,时常花几千元购买一些所谓的保健品。我和老公好心劝说无果,还常常弄得‘里外不是人’。”市民谭女士既担心又无奈。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也听到不少市民类似的吐槽:“倒不是在意花钱,主要怕保健品质量不靠谱,也怕老人知道受骗后承受不住。”

  在本次对老年人受骗经历的调查中,购买保健品受骗比例达21.4%;随后为日常接触较多的生活用品、旅游。随着老年人对理财投资兴趣的增加,相关金融理财产品欺诈案件频发。虽然老年人金融理财或借贷8.6%的受骗比例排位相对靠后,但在受骗金额上往往表现出“高额”的特点;同时,电信诈骗也时有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消费知识相对匮乏、辨别能力不足、对保健品疗效或理财产品回报期待较高,最容易受到不法商家利用,实施欺诈。”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保健品消费

  冲动消费几率大相关知识相对匮乏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以及心理上对健康的关注,使其成为保健品商家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

  在本次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的调查中,有超两成老年人有过保健产品消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保健品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46.2%,仅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表示“很了解”或“比较了解”。

  多数老年人的保健品知识相对匮乏,他们主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渠道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保健品知识,无法辨别知识的正确性。50.6%的老年人容易轻信一些“诱惑类”广告标语,“疗效保证”“专家研制”以及“权威专业机构推荐”等。此外,老年人对保健品的辨别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约两成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药品,甚至有个别老年人认为保健品可以完全取代药品。

  “多数老年人常随机购买保健品,冲动消费几率较大。在使用效果感知上,多数老年人无法说清产品效用及效果,绝大部分老年人购买的保健产品并未达到原来预期的效果。”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因此,很多老年人在对保健品了解不足的情况下购买产品,易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忽悠”老年人过度购买,甚至夸大或捏造产品功效,产生冲动消费。

  【案例】

  以送赠品现场检测患病几率

  为由“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81岁的市民高先生回忆说,自己一般会通过老年类报纸或商家主动打电话等形式,参加一些健康讲座。有一次健康讲座,推荐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保健品,先让其化验容易患癌症的几率,在询问了老年人家族癌症病史后,提取了老年人的唾液,放在一个液体试剂里进行监测。结果液体试剂里出现有沉淀物,工作人员就告诉老人其患癌症的几率较大,并介绍了相关保健品,称该保健品由美国进口,疗效经过临床验证。老年人表示没带这么多钱,便有工作人员跟着老年人回家取钱,老人后悔表示不愿购买且要报警,工作人员也不惧怕,最后家人还是取钱买了药。

  金融理财消费

  只见利不见害缺乏风险知识易受骗


  近几年,老年人的理财意识逐渐提升。由于老年人手中不仅掌握着一定的闲置资金且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理财活动,不少金融机构都将老年人列为新晋目标客户。一些金融理财机构、民间投资借贷公司利用老年人对理财知识掌握相对匮乏,又缺乏风险意识,借机将“黑手”伸向了这一群体。

  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必定伴随风险,如果老年人仅仅“只见利不见害”,对风险视而不见,往往会受骗上当。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理财知识了解相对不足,缺乏对理财产品风险的辨识能力,但部分老年人仍抱有尝试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想法,易受“高回报”“承诺稳定”等宣传诱惑。据调查报告显示,50.5%的老年人购买过理财产品,但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仅为61.2%,70.3%的老年人表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理财知识,但仍有21.7%的老年人抱有“可以试试看”的心理,表示可尝试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在对刺激老年人购买理财因素的调查中,有53.1%的老年人被“收益回报高”“承诺投资渠道稳定”“天天分红、高额返利”等条件所诱惑。

  此外,利用收藏品设置消费陷阱也是不法商家的一种新花招。他们通过搞活动赠送礼品等形式,骗取老年人信任,利用老年人对收藏品鉴别能力差、价值了解少的特点,进行艺术收藏品价值或升值的虚假宣传,并许诺对所购收藏品进行高价回购、高价拍卖、可享受短期高额溢价收益的“优厚条件”诱导老年人购买。

  【案例】

  朋友介绍“高额利息短期回本”

  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60岁的市民刘女士回忆,朋友推荐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便一起去了海光寺附近的一个小区。在一个两室一厅的单元里,有销售人员热情地讲解产品,称利息20%,每个月返红利,几个月就能全部返还本金。同时,还会赠送保健品;如果再介绍其他人前来购买还可获得提成。刘女士考虑到利息较高,就买了5000元。当时只给了收据,称回头再来补签购买协议。结果只返还了两三个月的红利,就不再返钱,随后该公司也不见了。最后刘女士自认倒霉,也未投诉或报警。

  电信诈骗

  辨识能力较弱最易轻信“中奖”


  随着当前电信诈骗手段花样翻新,行骗者掌握被骗人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高。老年人由于易轻信他人、辨识能力及反应力相对较弱等特点,又成为诈骗分子的“优选”人群。

  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在本次调查中,虽然发现老年人针对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有所提升,仅有2.7%的老年人有过受骗经历,但仍存在潜在风险。根据调查报告,近五成老年人亲身接触过电信诈骗。“电话诈骗(46.9%)、短信诈骗(44.1%)是老年人接触的主要电信诈骗形式,其中以‘谎称中奖’(39.1%)诈骗内容居多。”天津消协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解诈骗知识”及“被周围人识破”是降低老年人受骗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对电信诈骗手段了解相对不足,防电信诈骗宣传教育接触度低,但实际参与意愿强烈,因此加强知识宣传势在必行。

  更需引起关注的是,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老年人维权意识不足,受骗后虽然多数老年人(60.3%)会选择报警的形式,但仍有约四成(39.7%)的老年人趋向于数额小就算了等“隐忍”的方式。

  此外,在对少数受骗老年人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发现,抱着“惊喜”和“侥幸”的心理,老年人最易轻信“谎称中奖”。部分老年人由于最近的一些购物或消费经历,使其恰巧联想到中奖,由于缺乏辨别能力以及进一步核实的意识,从而落入陷阱。

  【案例】

  短信谎称购物中奖

  要求邮寄奖金税费及办理手续费


  61岁的市民郭女士接到通过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称购物抽奖中奖了。正好近期郭女士确实购买了部分物品可以抽奖,便以为是恰巧中奖了,没有怀疑。郭女士按照短信要求,先前往邮局邮寄出了大约400元。接着对方又发短信称,后续仍有相关手续需要办理,需交15%的手续费。此时,郭女士才意识到受骗了,虽然报警了,但由于号码是空号,无从查证。

  老人呼声

  最盼了解防骗常识维权知识


  天津消协相关负责人分析,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掌握着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身体、心理等多种因素容易成为不法商家的目标。因此,增强老年人消费安全意识,增加相应领域的产品安全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报告也显示,老年人对消费安全知识有强烈需求。

  调查报告指出,老年人认为掌握消费安全知识的重要程度为83.3%,其中,超过83.9%的老年人表示了解消费安全知识“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医疗保健及金融理财知识则成为老年人的关注重点;基本防骗常识、受害者案例解析、消费者权益维权常识则是老年人最希望了解的内容。电视、电台媒体、讲座及宣传手册为老年人最青睐的信息获取渠道。

  天津消协

  将开展近百场老年消费教育活动


  天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张正表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此次老年人消费问题调查报告的推出,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同时,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天津消协将开展为期两个月、近百场的老年消费教育系列活动,让更多的老年消费者做到知法、懂法,积极引导老年消费群体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律师建议

  常怀防范之心社会家人多关爱


  老年人消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防骗?为此记者采访了天津消协律师团成员、津瑞律师事务所主任郭春明。

  郭春明建议,老年人在消费时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常怀防范之心。老年人大多温和善良,同情心容易“泛滥”,不法商家和骗子通常利用这一点欺骗老年人。二是,切莫贪“小便宜”。老年人大多都是过惯了苦日子,不法分子通常设置一些“小恩小惠”引诱老年人上当。三是,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出于怕麻烦子女的心理,老年人遇事疏于征求子女意见,但受限于自身新知识储备以及判断力的缺乏,容易消费不理性和上当受骗。

  在防骗技巧上,郭春明给出了七点建议。一是,大额消费之前,先征求子女意见。二是,不贪小便宜,不轻信花言巧语。三是,警惕高息诱惑,谨慎投资。四是,多看权威媒体报道,了解最新诈骗手段。五是,不参与虚假的“健康讲座”,看病买药去正规医院,不轻信江湖郎中。六是,相信科学,远离迷信。七是,全社会一起行动,构筑老年人消费安全的保护伞。

  对于社会与子女方面,郭春明认为,一方面,应加强权威媒体的宣传报道,传播防骗知识,及时曝光最新骗术。另一方面,相关政府机构应切实担负起责任。比如,居委会不妨通过相关防骗知识讲座、制作“老年人消费安全知识”宣传墙等方式,将社会上的各种骗术告知老年人;行政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对不法商业行为进行打击;在开展商品整治和广告监管执法时,将老年商品市场作为重点整治对象,严查销售假冒伪劣老年用品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等。同时,社会组织要发挥应有作用,比如消费者协会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组织老年人参加消费教育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消费投诉开设绿色通道,对于涉及老年消费者的投诉,做到及时受理、及时解决;家庭成员日常也要给老年人多一些关爱和陪伴,做到多提醒、多理解、少埋怨。

  如果老年人在消费中遇到问题或是受骗,不妨通过以下五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一是,遇到诈骗及时拨打110报警。二是,消费中遇到问题,联系消费者协会或者拨打88908890便民服务热线电话,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解决问题。三是,及时咨询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保护权益。四是,购买物品索要发票,保留维权证据。五是,联系媒体,曝光不法商家,借助舆论传播的力量维权。

 

来源:北方网

 

 

2017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将于12月1日在北京举行

报名电话/微信:1381169194413001134288、

欢迎在线报名


相关热词搜索:天津 调查报告 老年人

上一篇:大趋势:康养产业迎来大发展时代
下一篇:研究发现老年人打太极拳等锻炼能有效防跌倒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