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老龄化遇“少子化”如何破局?
2021-09-15 17:57:1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养老那些事儿  结婚3年、育有一女的杨华女士(化名)最近频频收到母亲发来催生的消息。杨华理解老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对于自己这个
养老那些事儿 

  结婚3年、育有一女的杨华女士(化名)最近频频收到母亲发来“催生”的消息。杨华理解老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但对于自己这个背着房贷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养一个孩子似乎已是“满载”。

 

  透过“小家”看“大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正与生育率低迷两相叠加,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现实难题。

 

  趋势:“一老一少”之压扑面而来,但我们韧性仍存<P>  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同时会滋生“少子化”问题。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49,跌破了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生育水平有进一步走低风险。专家直言,老龄化遇上“少子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少子化’是很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总和生育率早就低于自然更替水平,这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口结构带来了严峻挑战。”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说。

 

  “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乐龄研究院院长杨根来分析,尤其要注意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以及“未富先老”问题。从现在到2030年之前,我们的养老负担可能会越来越重。

 

  “数十年间,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口数量型矛盾为主,转变为人口结构性矛盾为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判断。

 

  面对人口形势的变化,人们担忧:“社会如何负担这么多老人?我们会不会面临80多岁仍需外出打工的窘境”“人口拐点就要来了,红利期消失后会暴露更多社会问题”……

 

  在原新看来,所谓“人口拐点”并不尽然,新的“人口红利”仍然可期。“尽管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人口会出现负增长,但切记一点: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原新说,老龄化、“少子化”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然而机遇犹存:一是少年儿童社会抚养负担减轻,健康和教育整体得到改善;二是劳动年龄人口缩减的同时其规模依然巨大,人力资本积累日益雄厚;三是老年人力资源尚有很大的挖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认为,“我国依旧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将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性力量。同时,我们要看到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韧性的关键。”

 

  变迁:家庭规模缩小,传统养育观念式微

 

  “85后”山东青年王芳(化名)透露,身边同龄人中有很多人生育意愿并不高。“毕竟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已经变了,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都比较常见”。

 

  每年的出生人口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近年来,这一数据不升反降,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人,2019年降为1465万人。

 

  除了下降,杨根来还观察到当前各地生育率相当不平衡,生育率高的集中在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而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及部分重点城市的生育率并不高,甚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背后折射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曾是深植在老一辈人心中的传统观念,一些年轻人对此却有些“消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现在一些年轻人逢年过节不回家,是在躲长辈的催婚、催生。知乎用户“Wonder王达”分析,生育意愿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本质上是一个投入收益平衡和机会成本的问题,即:生育成本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高了。他同时还表达了养老焦虑,坦言:“儿女对老人的陪伴属性正在减弱,子女成年后与老人天各一方是常态,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子女们不啃老就已经很优秀了。”

 

  杨舸认为,我国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成员数量在不断减少。当代年轻人更加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传统家族观念被逐渐边缘化,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社会化养老正在被接纳和推崇。<P>  问策:支持家庭,是“养”“育”友好的起点

 

  当老龄化、“少子化”如影随形,“上不能侍父母、下不敢要孩子”的群体最关心的是,能否在“生育”和“养老”两个方面得到更多切实的支持?

 

  杨根来注意到,各地陆续在生育支持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北京调整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河南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贵州规定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等原因予以辞退。这些政策的落地效果还有待观察。结合全球低生育率国家经验,我国或将从加大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及育儿假期、完善女性就业环境和托幼服务体系、加大医疗补贴等角度给予生育支持。

 

  如何解决养老呢?“首先需要正视问题,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还有滞后的地方。”杨根来举例分析,各地对“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养老模式的认识有偏差,很多老人都感受过养老领域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老百姓住得起、住得好的养老院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大量高标准、豪华型养老机构门可罗雀。这说明我们的养老服务设施尚不完善、质量有待提高。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居家、社区、机构不是矛盾体,而是共同体。

 

  “老年人不是同质的,是异质的。”原新强调,养老制度安排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按需施策。此外,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应尽快成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解决“养”“育”之需,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贺丹看来,一系列决策部署体现了我们对社会变迁和人口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或许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行动的焦点。(摘自《光明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企业报丨中国康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健康养老改革
下一篇:老年三个心理坎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