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调查】中国“老年痴呆症”亟待专业规范治疗和科普
2014-07-10 11:3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阿尔茨海默”这个颇为绕口的名字,源于1906年首先发现此种病症的德国神经科医师的姓名。在中国,更为公众熟知的称呼是“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这个颇为绕口的名字,源于1906年首先发现此种病症的德国神经科医师的姓名。在中国,更为公众熟知的称呼是“老年痴呆症”。

  研究显示,2%—10%的痴呆在65岁之前开始;而在65岁后,每隔5年,患病率增加1倍;85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48%。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估计,2011年痴呆患病人数为3650万人,其中的四分之一就生活在中国。

  文献显示,其病程漫长,需专门照料,直接医疗和间接照料费用高昂,这将对中国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

  然而,公众对“老年痴呆症”却存在较大认知误区。

  中国患者占世界1/4

  “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会严重地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缺乏识别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健忘、不安、幻觉、徘徊等。早期患者大多数有抑郁,晚期患者经常并发感染。在家中照顾患者的照料者有近一半人引发功能性紊乱及其他相关疾病。

  “老年痴呆症”真正确切的发病原因现在还不清楚。但研究发现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老化、基因遗传因素、脑外伤、病毒感染、铝污染、吸烟等。

  医学文献表明,“老年痴呆症”病程约为5—25年,最终由于全身衰竭或肺部感染死亡。

  中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症”患者人群日益增多,目前患者人数超600万,并以每年30—40万人数递增。“老年痴呆症”发病人数在65—85岁之间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每5年为一个年龄段,患病人数增加一倍。

  在6月7日召开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启动会暨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生弟教授透露,公众对“老年痴呆症”尚存在较大认知误区,主动就诊率不足三成。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4.2%,60岁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为4%,65岁以上为7.2%,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比例则高达20%至40%,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占世界同类人群的1/4。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点和负担。

  逾七成病症没得到正确治疗

  直到现在,“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仍有争论,也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可以扭转痴呆的进程。很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至亲失去记忆乃至生活的尊严,承受着心理痛苦,更要面对长期照护的沉重压力。

  网络调查表明,79%的参与调查者对重度“老年痴呆症”症状有一定认识,往往到了疾病的晚期阶段才会考虑就诊。有39%的人能识别一定的“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状,但却不认为需要去医院就诊。即使是在确认父母患病后,仍有53%的人认为“老年痴呆症”不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部分认为不用服药只需照料即可,这导致大部份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70%以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得到正确治疗。

  “要提升‘老年痴呆症’就诊率,一方面需要加强公众对“老年痴呆症”认知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医疗工作者不断提高“老年痴呆症”诊疗能力。”陈生弟教授强调:“老年痴呆症”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临床医生的职责是:加强“老年痴呆症”专业规范的诊疗以及疾病的科普宣传。

  发病年龄提早十年

  资料表明,“老年痴呆症”在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血管病、癌症和脑卒中的第四大杀手。

  不少专家更为忧心的是,“老年痴呆症”正逐渐年轻化。50多岁的女儿陪同80岁老母亲看病,竟双双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未满50岁的人常常遇事就忘、丢三落四,同样是“老年痴呆症”惹的祸……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年龄已由原来的65岁提前到55岁了,整整早了10年!

  其实,“老年痴呆症”提前现象也并非中国个例。“老年痴呆症并不仅限于老年人”,这是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发病年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然而约50万病人中,14%年龄在65岁以下。

  “目前老年性痴呆有年轻化倾向,与我们对老年痴呆的认识手段提高,能发现一些早期患者也是有关的。”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宣武医院研究员盛树力曾在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这样表示。轻度认知障碍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之一,约有15%会向老年痴呆转换。

  随着人们对老年痴呆症知晓率的提高,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人会在父母出现记忆障碍的早期前来就诊。这些早期症状在医院被发现,无形中就让人觉得是“老年痴呆症”发病提前了。

  应纳入慢病管理范畴

  据一项对全球的疾病预测统计,2005年全球的“老年痴呆症”消耗为3150亿美元,当年糖尿病的消耗为560亿美元。预计2050年美国联邦政府所负担的医药及护理的经费约为1万多亿美元,是现在其GDP的10%。

  按常规医疗统计,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平均需要3名护理者,随着疾病的进展,护理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及专业化,如果按照中国1000万患者计算,中国每年至少需要2000万—3000万专业“老年痴呆症”护理人员,短时间内培养如此多的护理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昂贵的护理费用将是中国家庭和社会无法承受的极大负担。

  在发达国家,患病中后期的老人多选择进入专业护理院或养老院。目前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超1.74亿,其中5%的老人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达到老龄人口3%—5%,而我国仅为0.48%,养老服务人员则更加紧缺,特别是“老年痴呆症”治疗医生和专业护理者。

  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专业治疗“老年痴呆症”医生缺口巨大,政府也在加大神经精神医疗资源配给,以“686”项目为例,国家投资100多个亿,对地方精神疾病医院进行翻新、改造、扩床配套,医院硬件设施得到较好补充,但是医师资源及护理人员增长却很缓慢,原因一方面在于神经精神医生、护理人员专业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选择成为神经精神疾病医疗人员的从业者没有较大增加。

  在高峰会上,由丹麦灵北公司启动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项目”将开辟一种新的模式,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促进院际合作,充分运用各方资源,整体提升中国老年痴呆疾病认知、就诊率,并且促进规范治疗。

  陈生弟教授呼吁,应该把“老年痴呆症”纳入慢病管理范畴,并建议在体检中加入筛查记忆项目,各医院精神科、神经科应设立神经心理测查室。(科技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老年痴呆症 中国 科普

上一篇:江西积极探索公办养老多元化 鼓励服务项目外包
下一篇:【推荐】一个PE眼里的中国养老市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