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研究】应对老龄化需构建“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学学科
2014-07-13 14:03: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我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 02亿,占总人口的14 9%。

  “我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根据预测,中国未来平均每年将新增860万老年人口,在21世纪中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口都来自中国。在这一背景下,老龄化和老年问题成为摆在我国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对相关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杜鹏教授在7月12日于武汉大学举行的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之“老年社会学”分论坛的主题发言中如此谈到。

  杜鹏表示,老年问题涉及领域十分广泛,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包括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是开展老年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问题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议题。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及时总结老年社会学的现有研究,梳理老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对于中国老年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都具备非常重大的意义。

  除了梳理老年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理论视角、实证研究、发展历程等基本研究成果之外,杜鹏认为,我国的老年社会学应当结合中国特有的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诸如中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与变迁、家庭状况与变迁、迁移模式的变化与社会适应问题、年龄歧视问题、老年人形象问题、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战略、孝文化研究等热点,都应当被纳入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学研究范畴当中。

  “作为人口数量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因此在研究上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而应该发展出真正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学。”杜鹏强调说。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则提出了他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若干思考。“当人们谈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时首先想到建立健全包括老年救济、养老保险、老年福利、为老服务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然而,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短期与治标之策。若要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运转,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治本与长远之策,就需要从生育率必须维持在更替水平附近、人的工作年限和退休年龄应该与平均预期寿命相匹配、实行去差别化战略、逐步缩小退休者在社会保障水平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这三个方面着手。”陈友华表示。

  此外,陈友华还提出,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与认识中的国际视野至关重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走在中国前面的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本,使得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比较,也为我们检视中国推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正当性提供了一面镜子。当然,立足国际视野的是同时,也要避免对西方世界的“天马行空”、“见风就是雨”的断章取义。

  论坛期间,与会学者还围绕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的城乡分化及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服务创新、中国老年人现代化适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居家养老研究、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等多项研究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构建较为科学、完整的老年社会学学科体系提供借鉴。(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学 中国 学科

上一篇:【市场】如何支持老年再就业
下一篇:【推荐】“医养联姻”缘何难以落地?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