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老龄长期照护体系构建方式与产业机遇
2015-12-28 13:59: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现在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和老年长期照护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概念在中国产生之后,在国际上有一些困惑。

  乌丹星简介:

  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是一名养生专家,中西合璧的医学专家,获得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理学博士&澳大利亚摩纳西大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

  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

  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

  中国现在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医养结合。医养结合和老年长期照护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概念在中国产生之后,在国际上有一些困惑。国外的专家不明白什么叫医养结合,国际上公认的概念是long term care和age care,就是长期照护和老年照护。所以在这个概念上,我们与国际标准并不一致。中国的医养结合是一个养老社区加一所医院,所以我们现在拼命的扩张社区加医院模式,作为养老的基本标配,我们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为真正的服务,甚至是作为一个long term care来讲,只有一个社区、一个医院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老人照护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建一个医院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项目找到我说,乌院长,这个社区要建一个三甲医院。很多人对三甲医院每一天的门诊量是多少毫无概念,在社区里建只服务于本社区的大型医院基本没有成功的,常年亏损。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长期照护这个概念,由两个词构成,一个是照料、一个是护理。所以我们看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长期照护的概念说的是非常清楚,由正式服务提供者和非正式提供者,我们的家人和机构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长时间的服务,这个服务最大的亮点在于被服务者不是被动的,他要求自己有尊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这是和医院的护理截然不同的,医院的护理是被动的。美国对老龄长期照护也提了相应的指标,照护超过6个月以上就是长期照护。

  对老人的照护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和做家务。我们现在讨论长期照护,如果全部集中在医疗板块上,包括没有可治愈价值的疾病,这个体系是有很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承担这样的负担,所以老年长期照护最基本特征首先是非医性,是一些没有治疗的功能,维持稳定和恢复。

  老年长期照护的定位。大家可以看到,失能、半失能和失智,介于家政护理和医疗护理之间,由一个长的服务链所构成,最突出的特点是持续性、长期性、完整性、专业性。

  我们强调的医院的护理目标和老年人长期照护是完全不同的,医院是为了疾病的彻底治愈,老年长期照护是争取生活独立,医院的评价是病人的病情好转,老年长期照护是独立生活的建立。

  有尊严的生活是老年长期照护最核心的价值和基本框架。从全球来讲,老年长期照护要解析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钱从那儿来,在那儿接受照护,谁来提供服务。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来看,最开始出现的是社会保障,然后是医疗保障,两个共同构成社会福利。后来随着人们的长寿、失能、高龄的出现,加入了护理保险。所以我们说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是一个国家真正对一个公民的制度性安排。那么在长照系统的构建中,最重要有四点:长照的载体、长照保险、标准和监管。

  长期照料保险定位和性质三大模式:

  一、独立保障模式,医疗和保险是独立的双支柱。

  二、子系统模式,在医疗模式下把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

  三、医疗和护理在一个体系,只是护理的保障是单独作为一个子项目列在其中。

  从交费模式来看,全球有三种最重要的融资模式,分别是:社会保险模式、社会福利保险模式和商业模式。

  三种主要保障模式:

  一、普惠制,不分年龄、经济状况。

  二、目标人群制,比如在日本多少年龄以上才能得到介护保险的赔付。

  三、医护一体化,比如说德国。

  对于中国来讲,从长期照料保险设立来讲,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是独立的。从筹款来讲,中国贫富差距比较大,高收入和低收入有不同的筹资方式。从给付来讲,应该是目标人群为主,因为中国的群体太大。从社区长期照料网络建设来讲,对于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国家,家庭长期照护是主流,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模式,如果我们放弃这个模式,完全靠机构、社区是不能支撑的。从家庭长期照护来讲,无论是时间、设施、机能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提出9073战略规划模式,未来社区一定是长期照护的主战场,社区来承接老年长期照护。

  关于监管的问题。其实长照最核心的难度在于监管,最难的就是评价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做这样长期照护管理,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管理中心,在这个中心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评估、转借、购买服务、质量监控来完成整个体系的管理。

  分级管理,也就是说当一个老人出现问题,首先是通过家和上门居家服务的模式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转接到机构,最终我们为这个老人安排所有工作,最后有一个评价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要求非常全面。三个层面的照护,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居家,第三是机构,家庭照护不了通过社区上门服务,最后解决不了通过机构来解决。所以用这样三个层面的服务体系把我们整个长期照护体系很好的构建起来。

  老年长期照护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谁是照护评估方案的制定者。谁来评价,需要什么样的护理,需要几级护理,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付多少钱,这个难度非常大。以前我们需要医院,现在是需要全员构成的团队。信息的采集,以及老人的自评,都涉及到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系统。对于老年生活状态的评价系统,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是IDL、IADL、AADL。这是比较完整的系统,全球都在做,而且全球都有自己的模板。还有一个是医院用的CGA评价,CGA评价体系在西方用的比较多。从医院的角度抛弃了医生决定治疗和护理方案的传统模式,把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状态的评价加进去,这个系统正在逐渐被全球所接受。他的评价人员有很多不同学科的人组成,而不单纯是医生。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到底需要多少人参与,怎样来进行评价。在长期照护这个问题上,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应该超越单纯的功能或者是生理,有没有病、能不能走,应该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一些社会关系的评价放在里面,旧的评价主要放在医院医生,新评价模式走出医院可以到社区、家庭,新模式下,评价的主体也在增加,老人可以作为评价自己的第一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因为是一个长期的照护对象,而不是一个短期的疾病的照护对象,所以评价一定是综合和全面的。评价的内容从疾病进入心理和社会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才完整,后面的给付系统才能明确。

  二、关于构建服务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都是老三样,自理、半自理和失能。但实际上从长期照护来讲,更多是服务链的构成,我们现在的服务更多是碎片化的。举一个例子:老人住在家里,每天想的是我有问题要问谁,我有小毛病的时候要不要去医院,谁帮我判定去还是不去,我去了医院谁来帮我挂号、诊断,拿药后回家看不明白说明书,药吃完了以后有没有效果,我需要体检的时候这个结果怎么样,谁来告诉我。这个服务链一定是以咨询为核心的服务,而不是当我有需要找你的时候,你再来提供这些服务。服务要及时、到位,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服务是很专业。从资源配合来讲,除了医生、护士、护工之外,需要全员加入到这样一个希望服务体系当中。

  三、在长期照护中,从政府职能来讲我们有很大的空白。涉及到养老找的是民政,涉及到医疗找的是卫计委,卫计委和民政在一起形成一个链,既有卫计委又有民政,对一个老人怎么接受这个服务,今天按属性是卫计委,明天可能又归民政部了,这是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很大问题。能否建立一个长期照料的顶层管理机构是非常重要的。

  四、关于认知。对于long term care长期照护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是国家的制度性安排,是每个公民有权利享受的公共服务,同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产品和服务具备可交换性,长期照护是一个产业。

  五、人员交叉的问题。现在护理员养老和护士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留不住人的原因,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交叉,如何形成很好的配合,对长期照护的体系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一、政府资源。民政、卫计委、残联是一个横向整合的平台,而不是纵向每一家一个体系。在一个社区平台中有多个体系,应该有一个横向整合。

  二、长期照护从筹集、评估到监管。

  三、关于服务质量、服务资源的提升。养老护理员这个概念已不足以支持中国的长期照护体系,更多的是介护培训,日本的介护体系真的是服务做到极致。

  四、关于细化的服务方案。对于long term care有五个最重要的维度,预防性、预期性、工具性、保护性和监管性。不是等出现问题再进行解决。比如一个老人关节炎很重,但是视力很好。一个老人的视力很差,但是关节没有问题,我们说这个老人的风险评估是关节炎的风险大还是视力风险大,一定是视力风险大。

  五、关于心理失能问题。

  六、老年人长期的自我规划。

  七、满意度。除了老人家属,还有员工的满意度。

  人的一生需要很多设计,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来承担。医疗资源是国家的稀缺资源,不可能什么地方都建三甲医院。所以,培养中国版的介护士是当务之急,他的机能一定要提升。我们在中国建了第一个介护培训基地,开始进行培训。这是我们第一批农民工的培训,45人,亲自参加了这些培训,从基础养老护理一直向上提升,中国需要这样一批人解决long term care的人力资源问题。

  老年长期照护,介于家政护理和医疗护理之间。最突出的特点是持续性、长期性、完整性、专业性。每个人都会老,我们需要活的潇洒,失能的有尊严,离去的时候无痛苦。所以中国的长期照护系统体系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

相关热词搜索:机遇 体系 方式

上一篇:老龄独居社会,除了卖房子还要考虑啥?
下一篇:广州一公办养老机构立项后四年才动工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