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养老金何以成为一笔“糊涂账”?
2016-01-07 14:50: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在北京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去社保局打印社保流水单。她发现,自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本息合计的钱远远小于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之和。


 

       在北京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去社保局打印社保流水单。她发现,自己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本息合计的钱远远小于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之和。

  当王小姐知道单位缴费20%全部拿去给退休人员发工资,只有自己交的8%留在个人账户里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单位除了工资之外还额外付了这么多钱,那如果不是把钱交了养老保险,单位或许还能多发点工资呢。

  如果王小姐再对制度了解多一点,她就会发现,即使流水单上的8%,也不过是一张有政府背书的“白条”——她交的钱早已和单位交的钱一起给退休人员发工资了。

  王小姐就纳闷了:既然单位和个人交的钱都拿去给退休人员发养老金了,那为什么还要区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呢?个人账户资金数量又对未来养老金有什么影响呢?

  养老保险与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对于这笔每个月都要被扣除的、占到工资1/4强的资金能够带给未来多大的保障,绝大部分参保人就像王小姐一样完全没有概念。

  这并非是参保人不够聪明理解不了政策,而是因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了承担太多的责任而设计为一种非常复杂,政府、个人、单位责权利都不明晰的制度。

  当前养老保险基金最受诟病之处是在执行中把“统账结合”变为了“统账混合”,与制度初衷相背离,财务上变成了一本“糊涂账”:参保人不知道个人账户与养老金水平有什么关联,政府也不清楚十多年来数万亿的财政补助在多大程度上弥补了转制成本。

  “混账”的弊端

  “混账”这个词听起来像骂人,但它确实是业内人士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财务运行模式通行的名称。“混账”是指本应该各自独立的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却在混合运行。

  我国从1997年正式确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它把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结合起来,是一种“部分积累制”的基金模式。

  “统账结合”当时在世界上独此一家,被认为是制度创新,其初衷是想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优势都发挥出来,目的是要实现预期稳定和多缴多得。

  到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参保人口为3.4亿,其中在职职工为2.5亿人,8500万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制度的赡养比为2.9: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认为,当年建立个人账户的立意有两个,一是希望通过在职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减轻下一代负担,二是希望个人账户形成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统账结合”把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两者之间却并没有设立“防火墙”,基金完全是混合管理的。

  从现收现付转向部分积累制必然会产生转制成本,国有企业退休老人没有任何缴费就进了制度,本来由国有企业承担的养老金转由养老保险基金负担,政府理应对基金进行补偿。

  但是,政府并没有这么做。当年养老保险改革本来就是作为国企配套改革措施推出的,国企困难财政没钱,于是,政府采取了提高养老保险费率的办法,让全体参保人来分担转制成本。

  由于基金在创立之初就缺了一大块,即使企业以高达20%的费率缴费,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收入仍然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支出,在“混账”管理之下,地方很自然就想到拿个人账户的钱去弥补社会统筹的缺口。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说,既然基金混账管理,那个人账户肯定要被挪用。事实也是这样,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1997年建立的,1998年就有地方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去发放养老金。

  有媒体报道,当时统筹账户挪用个人账户“手续都不用办”,债权债务的会计处理更谈不上。

  空账意味着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仍然是一个现收现付制度,而且这个制度的费率高达28%。

  到1999年底,全国个人账户的空账额累计达到1914亿元,在2013年已达到3.1万亿元。2013年全国累计结余仅为2.8万亿元。这表明即使把养老保险基金这些年攒的钱全部用于还个人账户的欠账都是不够的,养老保险制度整体为负债。

  养老糊涂账

  当第一笔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制度设计的两个目标一个也不会实现。

  “统账混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18年的结果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参保人也不关心个人账户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与费率的关联,人们更倾向于关心养老金总体水平。

  空账是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账户的负债。李珍说,许多人很乐观,说养老保险有滚存结余,所以近期财务状况良好。可是却忽视了制度希望积累起来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期养老金。这就好比说一个人口袋里有10元钱,可他还有一张11元的欠条在别人口袋里。

  王小姐流水单上的个人账户资金就是一张欠条。“统账结合”变成了“统账混合”之后,个人账户根本没有资金积累,谈不上减轻下一代人负担,反而使正在工作的这代人承担了世界上最高的费率,既要养上一代人,又要养自己,他们成为养老负担最重的一代。

  更重要的是,高费率并不意味着有高保障。制度建立时,政府希望人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替代率能达到58%,但替代率从1999年后便开始迅速下降,虽然政府连续11年上调养老金待遇,现在也只稳定在42%,低于制度设计目标。

  未来王小姐退休之后,她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养老金组成,具体来说,社保局会根据个人账户里累计的资金量除以139个月,再加上经过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得出来的社会统筹部分的基础养老金,共同构成了她的养老金。

  按照制度设计的初衷,王小姐是应该关心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数目,但实际上,她关心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个人账户是空账,只能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来计息。养老金要交几十年,交给基金之后这笔长期资金却按照短期利率来计算,这对于参保人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

  近年来养老金的连续普调抹平了原来缴费多少导致待遇上的差别,使得个人账户激励机制被弱化。虽然2005年养老金改革提出多交一年多一个百分点,但根本不足以对冲基础养老金11年连涨10%带来的效果。

  当个人账户里的资金只占到了养老金构成的一小部分,参保人自然就不再关心个人账户的激励政策。现在企业职工是要想尽办法提早退休而不是为了一个百分点而继续工作。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末也曾公开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目前的体制却恰恰相反,长缴多缴所能“多得”的非常有限而且不直观,养老金连涨和个人缴费的关系很小,并且带来一些逆向选择。

  一财网

  养老金赤字,总惦记着挖百姓墙脚可不好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句顺口溜:“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作为社会人,个人单独的命运不济,可能与社会和政府没啥关系;如果是一个群体、甚至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问题,责任就不单独是该群体的问题,要反思的是制度设计问题。面对这样的的问题,解决办法是政府出钱弥补过失,还是把损失转嫁给受害者,由他们单独品尝社会问题的苦果,这是衡量行政文明的标尺。以后的是,一些所谓的知名研究机构,无视行政文明的底线,把制度设计造成的社会问题,习惯于磨刀霍霍向百姓,要挖他们的墙脚,以期填补窟窿。

  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相抵为负319亿元,职工养老保险出现年度缴费赤字。中国社科院某课题组报告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可以起到很强的作用,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缺口。(《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19日报道)

  养老金遭遇拐点,政府面临收不抵支的危险。研究机构不是请课题委托方反思问题,承担责任,反而开出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缴纳养老金年龄。既要延期退休,还要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这样的对策建议,课题的雇主听了,心里肯定美滋滋的。怎奈那些还没退休的工薪阶层,看到这个报告建议,对自己将要扮演的“晚年活雷锋”角色,会不会欣然接受呢?

  也许,民间舆论的反响,出乎课题组专家的意料。我们不妨来看看网络民意的声音吧:“负债是因为退休金不公平好不好!” “你那些打国家工的退休金别收那么多可以啦,好像一个局长退休金都上万的,他在职的时候工资已经很高了,退休了一样。”缺口的根本在哪?一昧的牺牲公众利益来填补某些政策性的错误,最终缺失的会是人心。”“国家就是这样坑老百姓的?”

  养老金是没有利息的定期储蓄。一个人工作几十年,缴纳了几十年的养老金,到头来被告知你的缴的钱没了,甭急着领取,你说那些缴纳了几十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研究养老金问题,找对策可以,但不能忘记归纳责任,按照责任给出对策。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责任造成的损失嫁祸于无辜的群体,是不是有点违背科学伦理呢?

  养老金赤字,问题在哪儿?新闻报道语焉不详,网友们在试图给出答案:“不找找原因,最后被牺牲的还是普通劳苦大众。”“请专家公布养老金赤字的根源,各地政府养老金管理流程,投资去向?”“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以前很多没有交过养老金的人现在也在领养老金,所以出现赤字了。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啊,没交养老金的人退休工资由国家承担,交了养老金的人继续领养老金。”“问题很简单: 一代人养上一代人的制度,就是大锅饭制度。 凡是大锅饭制度,就根本无效率。”

  如果这样的推测符合事实,那么,养老金赤字,这笔单就该管理部门来想办法,并且这个办法不是损害缴纳养老保险的人集体承担损失。到了退休年龄的工薪族,他们拿不到足额的养老金,或者延期领取养老金,他们每天的一日三餐怎么办,课题组专家是不是也该支个招呢?

  现在,反腐败查处的贪官很多,那些赃款干什么去了,能不能补贴养老金,让赃款像税款那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不然,遇到问题总喜欢盯着老百姓的口袋,挖他们的墙脚,这样可不好!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刘海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相关热词搜索:糊涂账 养老金

上一篇:人社部回应养老三大焦点问题
下一篇:新华社: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