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推荐】社区嵌入型养老微机构解析
2014-09-08 10:3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龄化已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是爱照护老年人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为他们的养老新概念——“社区嵌入型微机构”所作的沙盘式推演。他们即将在上海某街道实施和验证这一推演。社区嵌入、在家门口、专业,这样的微机构正是居家养老人群的期盼。期待他们在具体运作中不断完善,将这一符合社情民意的项目做好。




  社区嵌入型养老微机构解析

  老龄化已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是爱照护老年人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为他们的养老新概念——“社区嵌入型微机构”所作的沙盘式推演。他们即将在上海某街道实施和验证这一推演。社区嵌入、在家门口、专业,这样的微机构正是居家养老人群的期盼。期待他们在具体运作中不断完善,将这一符合社情民意的项目做好。

  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家庭养老虽然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毕竟已不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机构养老能为老人提供较为完整和专业的服务,利于老人生活的改善,但供需矛盾尖锐,兴建养老机构投入巨大,而且会造成亲情的缺失,对解决我国养老困境的实际作用有限,只能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补充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虽然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发展现状,但现阶段同样存在各种问题,首先是专业性不强,护工队伍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其次缺乏必要的手段,老人的安全难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再次,精神慰藉功能偏弱。

  面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种种不足和城市社区养老实际,我们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养老概念——“社区嵌入型微机构”(以下简称“微机构”),其中的“微”既指规模、也指投入,社区微机构规模小、门槛低,一二十张床位、几百平米就能运作。“嵌入型”则是指社区微机构应牢牢植根于社区之中,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老人不出家门或在社区就可享受养老机构的高质量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和设施。

  更重要的是,微机构虽然被称作机构,但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可以说既是“机构”,又远不止是机构。从手段上说,微机构依托的是最先进的ICT技术,远程自动获得各种照护服务所需数据,从而打破传统养老院的藩篱,在预设的服务半径内,将专业PT、OT、介护、心理干预等服务延伸到老人熟悉的居家环境——即将老人家里的床等同机构的床投送服务;从目标上讲,是要最终实现在老人熟悉的环境下,提高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质量和重建其尊严的目标。由此可见,微机构的突破性创新不在于“微”,而是她的目标服务对象是居家失能失智老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长期住在机构中的老人。具体来说,微机构需要:

  1、建设“家”文化,打造亲情平台

  不仅要保障老人的健康安全,还要让老人生活愉悦,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创建微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知难,行亦不易”,不少养老机构虽以此为目标,但文化理念上难以摆脱传统养老院的影响。微机构首先就从理念上彻底突破了传统养老机构的运营思维,不再将服务对象仅限于老人,而是要打造成社区公共客厅,服务老人的同时还要服务他们的子女。

  首先,微机构从装修设计到服务管理,应注重细节,始终贯穿“家”这个核心概念,营造温馨舒适又安全的老人生活环境。其次重新构建家庭角色观念,老人和护理员都是“家”中重要的成员。对于入住的老人都会先进行评估,了解其行为脾性,尽量让性格相投的老人住在一起。对于机构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则始终坚持一切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经过科学的组合,让微机构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存在价值。再者,传统的为老服务中心,主要是提供老人基本吃住的日间照料场所,设施的整体利用率严重不足,附加意义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在微机构,老人的亲属不仅可以学习更多照护知识,从而更加了解老人。更重要的是,各家庭之间也有了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可以重新塑造出长辈与小辈、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情感纽带。微机构不仅要能让老人喜欢,还应能让他们的子女喜欢。

  2、点线面结合,专业化服务

  微机构坚持以“老人为中心”为理念,主要针对社区有效服务半径范围内有照护需求的失智失能老人,建立全方位、综合性、居家-社区-机构结合的服务模式,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日间照料和喘息服务,同时利用微机构资源,提供针对家属的专业家庭照护能力培训。微机构所有服务都应将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对有照护需求的老人,首先进行专业评估、制定照护计划,然后提供一站式服务包解决方案。(其服务架构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不同服务类型在一天中根据照护计划分别实施,就如同齿轮按预设不同转速旋转,从而带动主齿轮旋转。其中:

  居家康护:以微机构为派遣基地,全天24小时投送居家康复护理服务,特别是包括夜间服务。机构将跟根据照护计划派遣护理员进行上门服务,提供包括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心理辅导以及其上门助浴、褥疮处理(浅表皮)等康复和介护服务。

  日间照料:针对上述居家服务对象,每周将提供1-2天在日间照料中心的助浴、娱乐、社交、康复等服务,可让这些老人不脱离社区,并从与其他老人交流中加强自身对美好生活追求欲望。

  喘息服务:针对子女短期外出、大病出院、照护节奏调整等需求,为上述居家服务对象提供短期寄养。在机构中,老人可以得到悉心的生活照料,包括饮食起居、健康检查、康复锻炼等。“喘息服务”,一般时间在15-45天,并通过价格杠杆调节避免喘息过长情况出现。

  家庭照料:主要面向服务对象的子女家属提供专业的老年照护技术和压力释放管理,内容包括健康养生、介护康复、自我保护和情绪管理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家属的护理技术。

  3、养老智能化,夕阳更美好

  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微机构采用最先进的ICT技术,不仅能持续侦测和采集失能失智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损伤、安全状态、生命体征和服务状态等数据,还能实现机构内的全流程服务状态可视化:即从老人照护需求评估开始,到服务目标设定、计划、实施、质控、验收、评价和支付的全流程可视化监督和管理。不论服务的投送是在机构内部,还是在老人家中,均可以做到服务质量的可控和对服务状态的监管。

  同时,微机构将通过智能手机APP将老人的服务、健康、安全信息推送给老人的子女,实现护理人员、子女和管理者之间“信息对称”,让信息无障碍同步和分享,让子女更好参与父母的晚年生活,拉近亲情。微机构项目应当采用“政府推动、价格亲民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作为养老服务项目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应说服当地政府投入,并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运营。

  从投入回报角度来看,据我们实际测算,微机构的投入只是兴建同量床位数养老机构十分之一左右,但却能服务更多的老人。相信该模式如能应用成功,将大大缓解养老床位紧张的窘境。同时,由于老人则只需根据照护需求评估结果得出的照护计划服务包来支付费用,无需分摊前期硬件投入费用,从而将大大降低老人入住成本。

  摘自《中国养老》2014年第9期 ◆丁勇

相关热词搜索:机构 社区

上一篇:中秋节养生方法 润燥养肺防感冒
下一篇:【观点】叶檀:养老地产“熬”过冬天就是春天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