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北京人大“一号议案”直指养老难题
2014-02-14 09:52:35   来源:   评论:0 点击:

即使是这个价格,如果没有政府的补助,照料所还是无法支撑下去。为此,李桂珍建议,政府应该给社区养老更多的补助,让社区养老能够推进下去。

  本次人代会接收的议案中

  “我们的议案是第一个!”1月18日,在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网上提交服务系统中,丰台团梁小虹等13名代表提出《关于积极推进北京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议案》第一个被接收,成为这次人代会上的“一号议案”,丰台团的工作人员一脸兴奋。养老问题是这次人代会上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前5份议案中,有两份是建议推进养老服务的。

  “一号议案”是丰台团的梁小虹代表领衔提出的。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党委书记,之所以关注到养老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大院里面就聚集了几代航天人。第一代和第二代航天人都已经进入老龄,全院12300多位离退休职工,平均年龄70多岁,养老问题非常突出。

  梁小虹了解了很多全市的情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截止到2012年12月,全国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数的12.7%,北京市则已达到20.3%。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正以每天400人、每年15万人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高速增长。

  “去住养老院,花费太高,而且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免会孤单寂寞;居家养老,很多护理人员根本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社区养老投入不足,不具备这个条件,也就是摆上几张床,解决老人的吃饭和休息问题。而这还远远不够。”梁小虹表示。

  在如何推进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梁小虹再三强调,一定要落实财政投入中保障养老专项资金。他认为市财政每年都应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按需求,拨出一定额度的资金列入养老专题项目中,以保证为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养老资金应当按各地区老人数量的比例进行投资;养老专项基金的预算应随市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逐年按比例提高。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投身养老事业,吸引各企事业单位、各党派知名人士解囊相助,投资养老行业。

  而建立并完善各街乡镇为老服务体系则是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那些老年人集中的老旧小区里,希望政府能够给予一些政策,建造一些单元房,配套医疗、救助、心理咨询等服务,由社会组织运营,政府购买服务,让我们的老人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同时,梁小虹还提出,应该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待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和护理,但养老护理员待遇低,没有职称的晋升空间,很少有医生愿意照顾老人。由于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大量没有经过培训、无资质的人员进入到这个行业,造成了服务的不规范,这些都亟待改进。”

  北京晚报 代丽丽 J205 制图 宋溪 H185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应兴建护理型康复型机构

  “本市户籍人口截止到2012年底,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262.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3%。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184.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4.2%。80岁的老龄人口有42.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3%。可以看出北京的养老事业形势严峻,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律师卫爱民在接受采访时首先抛出了这一串数字,这次上会专门带来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养老各项事业的议案》,“我们团的不少代表都在这份议案上签了名。”

  卫爱民在两会前的调研中发现,虽然北京创新了不少新的养老模式,如养老服务管理中心、老年互助社等,在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取得了进步。但是老年人入住养老院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公共养老设施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部分养老机构的设施设备还比较简陋,服务水平也不能令人满意。

  卫爱民建议说,首先应着力解决养老机构的土地供应政策,积极落实市政府已出台的养老土地供应政策。

  其次,从老年养老的实际需要看,失能半失能养老的问题,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建议市政府把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作为目前工作的重点。建设一批护理型、康复型机构。

  对于目前大力提倡的居家养老,卫爱民认为应解决突出问题,即医疗服务保障和一日三餐的供应服务。北京晚报 左颖 J170

  养老护理应优先失能老人

  石景山团的人大代表安丽娟来自基层,她说自己是经常走家串户的代表。在首钢矿山街道居民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她在走家串户的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失能或者半失能的老人养老存在问题,因此她的议案就是建议政府尽快推动建设养老护理院。

  安丽娟说,她见到了太多家庭为了照顾老人产生的不方便,“有的是几个子女轮流照顾,但是这些子女白天还要上班,也挺苦的。”她还经常见到一些“小老人”,“刚刚退休了就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照顾多年下来,自己的身体也垮了。”

  根据安丽娟的调研,目前全市有3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只有4%左右生活在养老机构。安丽娟建议尽快建立失能老人重点保障机制。“在建设上可以不盯在新建上,有的一级、二级医院空荡荡的,工作量不饱和,是否能转成养老护理院?”安丽娟说,针对失能老人,还要考虑建立专业型的养护院,比如心血管病的、智障型的、肢体型的,按类护理可提高专业化护理水平。另外,针对手术后需康复的老人,她建议在社区卫生站建立康复站,“应该24小时都有人。”

  北京晚报 于建 J180

  关键词

  拓宽思路

  社区“托老所”应遍布全城

  “目前,老人选择养老院普遍存在‘公办进不去、民办住不起、郊区不愿去’的情况。”议案开头,市人大代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就提出了养老院的困境。

  文宗瑜建议,应该鼓励兴建社区托老所。社区托老所类似“托儿所”,可依托社区房源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周托或月托”的养老服务,如此一来便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的制约。同时,因为处在社区内,社区托老所还可与居家养老相互支持。“对于那些子女长期不在的家庭,可以考虑通过将房子委托给社区托老所管理的方式,让老年人可以直接在家里接受托老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居家养老。”

  文宗瑜建议,首先,北京市应该出台指导意见,对社区托老所的设立条件、收费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并给予一些政策优惠,让社区托老所遍布全城。其次,政府一方面应将社区托老所的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中,另一方面还应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第三,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托老所直通的医疗服务通道。最后,鉴于护理人员缺乏,应倡导和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托老所服务。北京晚报 赵莹莹 J201

  清理“烂尾楼”让位养老院

  眼看北京的老龄化在加剧,城区养老机构床位不足,邓佑玲等代表的目光锁定了“烂尾楼”,他们提出:清理市内“烂尾楼”,发展养老服务机构。

  邓佑玲说,在CBD、西直门、亚运村、东二环等地段,都存在数量不等的“烂尾楼”,多数已经搁置五六年以上。“这些‘烂尾楼’的地段特好,却长期闲置,在寸土寸金的市区里,真是浪费。”

  邓佑玲建议,相关部门首先对全市“烂尾楼”进行清理整顿,摸清底数,进行梳理分类。然后对房屋所有权、房屋功能和相关债务分离进行思路整理,对“烂尾楼”进行评估后挂牌,拍卖给愿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私营企业,并且限制其只能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发挥建筑功能,也可加快债务处理进程。北京晚报 叶晓彦 J224

  公办养老院“托底”须监管

  市人大代表郭鸣建议,新建养老机构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公办或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监管。

  按照相关规定,政府主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发挥托底保障作用,重点为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中的老年人、经济困难和低收入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人提供服务。

  “床位如此紧张,不少政府主办和公办民营养老机构也不认真执行相关规定,属于重点保障的老人入住占已入住老人的比率不到50%,有些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养老院,甚至不足30%。”郭鸣表示,除执行规定不严外,还有一部分养老院只愿意接受健康老人。郭鸣建议,严格政府主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评估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主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监督检查,让其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北京晚报 杨昌平 J161

  关键词

  失独老人

  请为他们简化入住手续

  人大代表李娟是朝外街道天福园社区服务站副站长,始终身在社区一线的她发现,失独老人群体正面临着一个犹如“第22条军规”的悖论:因为“失独”无人照料,希望进养老院,却面对必须有“直系亲属”签字的规定。“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规定能不能简化一下?”

  “在我们社区,失独老人有两户,街道大概有十户左右。”李娟告诉记者,很少有失独老人能从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对于正常家庭带有一种排斥感,基本都是在“失独”者的内部形成一个小的圈子,互相慰藉。有不少失独老人宁可在郊区租房,也要躲开老宅。

  现在,一些失独老人又失去了老伴,每日形影相吊,小到买菜拿不动,大到看病没人陪,生活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由于心理受创严重,他们对于来自社区的援助又总是退避。“以前我们逢年过节,想请他们一起来包个饺子,人家客客气气地说,感谢社区的好意,但是就不参加了。平时我们想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也明显能感受到并不受欢迎。”

  社区本希望协助这些老人入住养老院,可如今困境摆在眼前:必须要有“直系亲属”签字。

  “老人的父母、子女这些直系亲属都没了,谁给签字?”李娟说,“真的希望民政部门能够协助简化这一类手续,让他们老有所依。” 北京晚报 安然 J060

  前5份里有两份建议推进养老服务

  现场探访

  日间照料活动、午休全免费

  社区提供场地、设施,家政服务企业提供人员和服务,是目前不少社区采取的养老服务形式,而且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日前,记者走进南磨房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这里是95081家庭服务中心与社区合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一般都采取日间照料的模式,方便那些可以自理的老人。老人们白天没有儿女陪伴,生活寂寞,无人照料,而这里则聚集了一大群同龄人,他们白天可以在服务中心午休、吃饭、参加文体活动,晚上各自回家休息。

  在一间2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分为活动区和休息区两个部分,休息区摆放着20多张单人床,铺着整洁的被褥;活动区则摆满了素描模型、画图工具,几十幅漂亮的国画挂满了房间的墙壁,画工精美令人惊叹,几个展示柜里是老人们精心制作的软陶、串珠等手工艺品。楼上的活动室里有乒乓球等体育器械,每天还会组织老人们学唱京剧。

  老人们的这些文体活动都由社区的志愿者担任培训老师,参加活动和午休都是免费的。只有中午吃饭需要自己花钱,就在社区的主食餐厅解决,每人8元,可以使用老年券。

  此外,这里还跟其他商家有合作,为老人提供廉价的理发、洗衣、电影等生活服务,剪一次发只要5元,看一场电影也是5元。

  如果老人需要养老护理员入户服务,也可以通过养老服务中心来联系。95081家庭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会为老人评估健康情况,并制定居家养老的护理方案,定时上门为老人护理、清洁、喂食、进行康复锻炼。

  眼下,这些养老护理员都得提前预约。按照中心的发展计划,未来将会把养老护理员直接安排在社区上班,老人们白天生活在照料中心,护理员随时为他们提供专业化服务。北京晚报 代丽丽 J205

  愿景

  养老券一卡走遍全京城

  北京老人年满80周岁都可以领取养老(助残)券,并且全市通用。不过一些地区发放的是纸质的养老券,另一些地区用的是磁卡。市政协委员王茁在调研一些定点服务商后发现,有些地方只收纸质券,而另一些定点服务商只能刷卡。

  “如果能把纸质的养老券和磁卡形式的养老券统一起来,老年人就会更加方便。”王茁说,既然养老券全市通用,就应该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好。

  此外,王茁委员认为,定点服务商的数量也应该增加,尤其是小餐馆的数量。很多老年人家里不做饭,就用养老券去买饭。“收养老券的餐馆太少,庆丰包子铺可以收,但也不能让老人天天吃包子啊。可以首先从国营餐馆开始,大力推行养老券。”

  愿景

  社区推广“一键式”医疗

  除了吃饭问题,医疗问题也是居家养老的重点。市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王以新建议推广“一键式”医疗服务。

  “一键式”医疗服务是指在老年人遭遇急症时只要在家按下按键,社区医院就会立刻有医生上门。王以新介绍,到2014年年底,社区“一键式”服务就将在海淀区普及。她希望能够尽快在全市推广,“就像电视机顶盒一样,每家每户都装上。”普及之后,社区医院就要为辖区内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类似于家庭医生。这样的话,社区医院势必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需要引进、留住更多的优秀医生。

  虚拟养老 全城覆盖

  今天老去的是我们的父母,明天老去的就是我们自己,老龄化的步伐不可逆转地走来。养老问题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本次市政协全会上,众多委员聚焦养老问题,出谋划策,为北京市养老服务绘制美好愿景。

  愿景

  虚拟养老院随时随地进

  住在自己家里,不论是做饭洗衣还是就医聊天,需要什么服务,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如果当您老了的时候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服务,您是否还会选择到养老院入住?

  这是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亿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时念洋为北京市应对老龄化社会提出的虚拟养老院设想。

  时念洋建议北京大力发展的虚拟养老院,是以居家养老对象会员制、家政服务队伍员工制为组织网络,以社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为经营模式的全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虚拟养老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通过政府搭建的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的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政府负责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时念洋说,虚拟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不必住在养老院中被动接受服务,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通过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的探索,最终还能够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实现虚拟养老院首先要扩大它的覆盖面,时念洋建议在城区应实行全覆盖。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市场管理等方面对虚拟养老院模式予以全面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信技术服务平台,吸纳各区县原有居家养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来制定实施规划,有步骤地把虚拟养老院的建设覆盖到全市城区,探索一条城市养老的新路子。

  愿景

  配餐中心服务一日三餐

  “民以食为天,应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建立一个配餐中心,由这个配餐中心向各个社区送餐。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配餐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扩大社区食堂的辐射面,以方便老年人就餐。”

  市政协委员、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郊食品冷冻厂厂长唐俊杰说,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在推行中因各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容易导致各部门不能有效协作。政府部门应明确赋予街道办事处居家养老的主责,坚持依托社区,积极整合利用社区内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资源以及社区内居民,就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尽可能在社区范围内解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

  愿景

  郊区培训中心改养老院

  自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不少政府机关在郊区建设的培训中心也逐渐冷清甚至闲置下来。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认为,应该把这些空出来的培训中心改为养老院。

  经过调研吴文彦发现,在怀柔雁栖湖周围有大约30多家培训中心,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其中很多已经闲置。吴文彦希望通过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把这些国有的培训中心交给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来经营。对于改建后养老院的价格,吴文彦认为,应该首先保证最基本的老年人的需求,也就是要提供一些价格比较低的床位。此外,也应允许存在高端的养老院,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来运营。

  愿景

  新建养老院就在医院旁

  王以新委员建议新建的养老院应当毗邻医院,这样能更好保证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目前一些养老机构虽配备医护人员,但水平有限,老人遇到病症,只能送往医院。如果能临近医院,就能让患病老人及时得到医治。

  对于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来说,对医院的需要更体现在日常用药上。王以新表示,临近医院也可以让老人日常拿药更方便。“就像新建小区要配套幼儿园一样,”王以新说,新建的养老机构也应该建在医院旁边。规划在郊区的养老院,也应该建在临近区、县医院的地方。

  愿景

  日间照料午餐应更便宜

  老人白天到照料所里由专人看护,夜间回家睡觉,这种社区组织的日间照料所很受老人欢迎。在八角街道北里社区的日间照料所里,每一顿午饭12元,包括两荤一素。能够容纳50位老年人的照料所里,每天来吃午饭的老人有30多人。

  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总工会主席李桂珍说,虽然午餐只有12元,可也让很多老人觉得并不便宜。可即使是这个价格,如果没有政府的补助,照料所还是无法支撑下去。为此,李桂珍建议,政府应该给社区养老更多的补助,让社区养老能够推进下去。

  北京晚报 李嘉瑞 孙颖 J240 X133

  ---------------------------------------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 人大 一号

上一篇:【社论】机关疗养院改养老院,是个好建议
下一篇:政府出钱 NGO“养老”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