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声音】我们该如何养老?
2014-05-21 12:02: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养老,已然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老去?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想法。
 

  养老,已然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老去?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想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渐渐地脱离了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又需要什么?他们的退休金够不够花?他们的内心是否寂寞、空虚?从退休老人,到老龄办,再到专家、名人,本报找了4位代表各自群体或职业的市民,让他们来谈谈“养老”。

  退休老人

  没人管,没事干,没地儿去

  昆明纺织厂退休职工 李明亮 82岁

  其实在昆纺的老职工中来说,我们老两口每月总共有4000元的养老金,算是情况比较好点的,比我们生活困难的、枯燥的、无人照顾的老工人还有很多。我们老年人的生活一般都比较节俭,花不了多少钱,也不需要儿女给多少钱。

  我们也老了,我今年82岁了,老伴也80岁了,年轻的时候养儿育女、养家糊口,日子虽累却充实。现在退了休,天天闲着,除了逛公园没有其他好去处,不外出的时候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打打瞌睡。外表看起来体格还挺硬朗,但实际都是依靠药物维持,高血压、心脏不太好、痛风等的药物都在吃,睡眠不好,安眠药也吃了十多年。

  三个儿女现在也忙,在外工作,经常不在一起,但好在每周都回来看看我们,现在四世同堂,在一起吃吃饭,逢年过节打个电话,我们也就觉得欣慰了。

  老龄工作开展主要是社区,但在生活问题上,社区对我们的关心比较少。老职工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平均每年都去世几十人,去年就去世了80个老人。平时昆纺的老职工有困难,社区、退休总支、退管会谁也不管。我们现在除了能领到养老金,其他也没什么活动,养老政策名不副实。

  我们现在就只盼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这样我们最高兴。如果家门口能配上一些休闲设施,我们也不需要走得多远,老有所乐,相对也比较安全。希望社区能多组织老年人活动,丰富我们枯燥的生活。本报记者 鲁岩琳

  政府

  帮助老人拓展生活空间

  昆明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 许云贵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生活应该要实现老年人自己说的“好好地活、好好地乐、退休工资拿得着”这个目标。近两年,针对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我们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深受老年人好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过程中,整体都是采用社区干部提供服务为模式来开展,有效地增强了社区干部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之间的感情。

  养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有效地 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让老年人能够有尊严地老去。对此,我市成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民政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民政、国土、发改、规划、财政、老龄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昆明城市老年人设施专项规划》,《昆明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明确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为使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市、县两级财政能严格按照资金配套政策,认真落实本级配套资金,市政府在市级财政的配套上,每年落实1500万左右的资金进行补助,县、区财政把本级配套资金提前兑现,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进行安排,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建设和按计划投入使用。而在功能方面则重点完善生活照料、用餐服务、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四项基本服务。

  作为民政部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资源,不断完善为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从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的建设上,养老需求的建设上把养老机构、设施逐步建好,帮老年人拓展生活空间;同时,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加贴近和方便老年人,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考虑得再细致一些,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让他们能更加幸福地生活。本报记者 鲁岩琳

  专家

  不能忽视心理养老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 金子强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3个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着养老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程度来说,在最近20年中,中国的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助。

  中国大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社会化养老,不能政府包办,而应依托市场经济功能,在法制规范下,在政府监督管理中,以经营为方式,以服务为主题,实现养老的社会化、规范化、功能化、服务化。

  养老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养老,是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但整个社会也要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养”等才能解决最终的养老问题。我认为养老需要社会来各环节的调节,不是单一过程的运转,它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但养老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社会也需要多种形式的养老,如商业养老、集中养老、上门养老、以房养老等多种养老的形式来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

  现在社会不断进步,我们身边的很多老年人渐渐觉得已经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他们当中有的觉得已经被社会忽略,社会的发展没有考虑到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社会养老不仅是物质上的养老,还要注重心理上养老。心理养老的开展,就需要社会提倡孝道。

  其次,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中国目前养老形式比较单一,如敬老院都是老人集中在一起,关注只是身体和物质上的需求,比如只管老人吃饱了没有,老人看护得好不好等,但很少涉及心理养老。但在国外,一些敬老院就建在幼儿园隔壁,意在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衰老感,这样对老年人的心态来说,就比较好。本报记者 杨国勤

  名人

  与老人“时常联络”

  著名漫画家 李传志

  49岁对于我这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开始吃入门级降压药”、“出门打车抢不过90后,坐公交车挤不过‘爱心卡’”的尴尬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和面对“老去”这个问题。

  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越老就会越怕孤独,就越希望能和朋友们在一起,所以朋友聚会时大家还开玩笑地说过,等过几年,大家凑点钱,开个养老院,这样既能养活自己,还能和一群朋友开心地在一起。这几年,我已经开始考虑到国外养老这个问题了,很有可能会在年纪再大一点,跑到泰国去养老,离云南又近,各项费用也便宜,所以这个计划现在得到了周围不少朋友的响应。

  如何有尊严地老去,我认为,城市的社区和一些公益组织,应该以“时常联络”这种方式,去关心老年人。从我的经验来看,很多上了岁数、独居多年的老年人,有时候是不习惯家里有人的状态。社区和一些公益组织,可以选择每周定时拨打老人电话的方式,和老人有简短的沟通,确定老人安好的同时,也能在心理层面给他们以关怀,这也不失为体现“有尊严老去”的一种方式。

  对于孩子们都在外的这些老人,我希望他们能“自强、自立”,国外很多国家,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其实并不高,而这也有可能是中国社会未来在养老问题上不得不面对的局面。对于这群老人和我们这样即将老去的人,我觉得,可以首先向他们普及一些简单却非常重要的自救知识。例如发现自己头昏,该怎么办?因为有些老年病往往症状就是从头昏这样的小事情开始的。另外,社会方面也有义务,提高这群老年人的自身保健意识。普及“相信大医院,别信江湖游医、免费赠送保健仪器”这样的常识。最后,老年人们还是尽可能地有一些自己的爱好比较好,尤其是在年老后,多找一些朋友,让他们有相互照应的机会,也有能多说说话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声音

上一篇:【科技】“养老应用”让居家老人享受的服务更专业
下一篇:【调查】中国居家养老调查:专业服务人才少资金不足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