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王海涛:创新发展老龄金融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重要
2017-02-02 22:25: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7-01-25 养老那些事儿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金融在老龄产业和整个老龄化经济体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发改办财经[2015]817号),民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78号);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65号)等等。创新发展老龄金融,不仅关乎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老龄社会初期阶段整个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前老龄金融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老龄金融的内涵

  我们认为,老龄金融是指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具体指全体公民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以及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服务等。主要包括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金融服务方式。一方面是指人们为储备养老资产所做的各种金融准备,另一方面是社会围绕老年群体、老年产业等提供的各项金融服务。

  未来数十年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一人口结构和趋势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冲击。面对老龄化的中国,如何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和工具,实现“老有所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老龄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结构,在人力资源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储蓄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转型。如果说过去我们注重生产结构的作用,那么未来中国老龄社会将面对全新的消费群体结构,真正转向重视国内消费和老龄消费的轨道上来。同时,中国老龄社会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的变迁将引导中国进入以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为主的“四二一”时代,社会养老方式也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的社会养老,公共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也将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上述老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金融体制提出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实现中国老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推动老龄金融产业是必然选择,而且要发挥和整合社会资本、开发性金融力量、风险投资等多种类多行业的金融力量,实现中国金融在中国老龄社会阶段的超越式发展。

  二、我国老龄金融的发展现状

  相比较许多发达国家,我国老龄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以养老储蓄为代表的传统老龄金融服务依然处于银行类老龄金融产品的主流地位。就保险类老龄金融产品而言,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互济性、普遍性的特点,该项制度执行情况较好,保障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生活需求。企业年金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是我国正在完善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养老保险是老龄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保险公司已经推出了大量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银行储蓄类老龄金融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理财方式。在银行储蓄中,定期存款利率高于活期存款,而且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因此在没有可预见的消费支出情况下,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进行银行定期储蓄。银行储蓄类老龄金融产品其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较高。但是收益则相对不足,老年人进行银行储蓄基本无法进行资金增值以获得额外的养老收入。因此发展不同类型的老龄金融业,选择多样化投资方式,是老年人进行理财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不充分,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商业性养老保险的险种较为单一,不同保险公司的业务同质性较大。另一方面,当前税收政策制约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商业保险是一种具有防护性的投资理财方式,对于老年突发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基本养老方面都是一种保障。随着未来我国老年人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的集中以及保险保障功能的完善,对于商业性养老保险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有价证券、基金等金融理财市场有待开发。虽然老年人投资金融理财产品热度很高,但由于老年人理财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很好的理财规划,真正参与到投资的老年人仅有三分之一,而购买的产品中主要以国债为主,而其他金融的理财产品少之又少。目前金融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推出了种类众多的老年金融理财产品,但主要仍是以较为安全的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三、我国老龄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体系结构失衡,第一养老支柱比例过高

  数据显示,我国第一支柱——强制性社会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我国养老金储备的90%;第二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年末结余基金约占我国养老金储备的10%;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则较慢,其养老保险的补充地位并未显现,甚至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养老保险。基于以上我们看到,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几乎是在“一条腿走路”并且是在完全依仗政府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从而造成的后果是第二三支柱起到的作用甚微(王信,2000)。

  与我们不同的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第二三支柱才是国民养老金的核心部分。我国现在存在着的“第一支柱独大”的不良局面,同时企业和老年人群缺乏对养老体系的充分了解和主动为自己争取福利的积极主动性。针对我国养老体系的结构失衡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亟须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运作来发展和壮大另外两根支柱,才能减少对于基础养老的过重依赖,充分发挥养老体系的整体功能。

  (二)居民储蓄率很高,但个人养老储蓄不足

  目前,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一方面,在中国,高储蓄率主要是因为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比重的不断提高,而居民储蓄则仅占GDP比重的20%左右。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拉大,在这20%的居民储蓄中,很大的一部分则属于少数的高收入人群,对于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其储蓄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高储蓄率带来了低消费率,长期以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始终不能与进出口和投资均衡发展。大多数的居民并不是追求货币增长,而是一种预防性的积累行为,因而具有一定的刚性,这便是造成被动储蓄增加的重要因素。所以,实际上用高额储蓄的方式降低未来养老时的风险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在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储蓄高额资金本身就面临着货币贬值等风险。

  (三)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难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只转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单位缴费,长期支付的资金压力较大。对于流动就业的人口,如果让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自己往返不同地区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费时费力。目前中国新农保制度刚刚开始试点,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在城乡间的具体衔接政策,

  (四)养老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已有政策设计存在不公平性和滞后性,没有充分考虑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金融需求,养老金融产品单一,可选择性少,并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四、我国老龄金融发展的方向

  我国老龄社会的突出特点是面临着老龄人口快速上涨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的双重压力。虽然这给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但只要改革到位,措施得力,实施有效,我国老龄金融产业将迎来巨大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创新发展老龄金融,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运作来发展和壮大养老保险的第二、三支柱,减少对于基础养老的过分依赖。使得第一、二、三支柱相互平衡,充分发挥养老体系的整体功能。推出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同时注重创新意识,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尤其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消费意识、不同消费层次的老年人群体设计出更多的人性化和关怀化的金融产品,切实实现养老金融领域年龄平等待遇,简化抵押登记评估手续、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金融一体化,实现老龄金融产品的均衡发展。总之就是实现多元化、多层次、人性化、简单化、均衡化的可持续老龄金融市场格局。

 

作者:

王海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副研究员
方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新华养老

 

邀请:第二期亚洲养老大讲堂,过完年,我们一起来学习!

 

秘书处春节值班:

电话/短信:13811691944、13718631780
 

欢迎报名参加:

2017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趋势论坛
暨中国健康养老产业丛书发布会

报名信息:姓名、单位、职务、电话、邮箱
(也可将报名信息发至以上电话号码)


相关热词搜索:海涛 常态 经济发展

上一篇:许剑毅: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
下一篇:媒体: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将提速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