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孝心问卷:过半受访者称愧对父母 53%老人不愿呆家中
2014-07-18 14:5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7月15日,本报华声帮《多子老人刘玉芳之死》引发网络热议,52家网站转载,国内多家媒体跟进,本报电子版点击猛增。

 


     前期回顾

  岳阳,膝下有七个儿女的八旬父亲在牛栏中辞世。

  永州,即将九十的盘四妹被锁一月,苍凉离去。

  失孝事件连发,本报互动式调查启动,互动火热。

  微孝影响

  孝,为什么是最应大写的中国字?一稿可见。

  7月15日,本报华声帮《多子老人刘玉芳之死》引发网络热议,52家网站转载,国内多家媒体跟进,本报电子版点击猛增。

  案件极端,孤独蚀骨,现状堪忧,网络热议。

  当他们落寞伤感时,我们或可发现;他们偷偷落泪时,我们很少发觉。

  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曾德顺 卓凌宇 田俪

  远离孩子,父母在想什么?远离父母,孩子在想什么?

  三湘都市报记者从一组惊骇的数据出发,深入公园、社区、养老院,发放问卷,全城调查。

  我们向老人和青年各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探望次数、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子女的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等。

  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生活空虚,而过半的儿女觉得对父母缺乏精神关心。

  25%

  陪父母吃饭已成奢侈事

  【最希望孩子做的事】45%的老人选择了“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31%的老人“期待孩子多跟我聊聊天。”

  76岁的涂爱华跟儿子住在一起,但儿子脾气暴躁,他们已多年饭不同桌。

  记者在老人住所看到,两人住在一个两居室,老人住前厅,儿子住后厅。母亲和儿子共用卫生间和厨房,母亲的炊具和儿子的炊具各摆一边,乌黑的煤炉上烧着开水。

  老人说,儿子就住在后面那间房里,母子虽仅一墙之隔,但已多年饭不同桌。

  100份老人问卷中,独居老人25位,与老伴一起生活的有35位,其余跟子女生活。

  1/4的人陪父母吃顿饭都要间隔几个月。

  有些家庭一到周末就把父母接到自己家里吃饭,还有些只在逢年过节时跟父母团聚,更多儿女则只能有空才陪父母吃饭。

  但还有一部分,因为父母关系不好,即便是住在一起,也没有在一起吃饭。建湘新村的涂爱华就是其中一位。

  100位受访老人中,承认孤独的老人仅12位;而100位受访的子女中,认为自己父母孤独的有32位。

  大多数老人告诉记者:我不孤独。孩子们那么忙,我不去打扰他们。

  47%

  近半儿女不满父母处事方式

  【最难被理解的事】在子女调查中,与老人闹矛盾的原因里,47%的受访者认为父母的某些行为处事方式不妥造成矛盾,12%的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差异会导致矛盾,认为父母脾气古怪的占7%。

  住在养老院的冯怀德没直接告诉记者,他已跟女儿断绝关系。

  71岁的他育有一儿三女,住养老院7年。如今,两个女儿已不跟他来往,有几次,大女婿来送生活费,却连楼都不上。老人站在楼上,满眼神伤。

  老人说,跟大女儿的矛盾始于一枚戒指。几年前,他将一个价值约1000元的戒指寄存在大女儿处,去年6月,此事被其他孩子知晓,矛盾激化。

  大女儿一个劲怪罪父亲,最后父亲亲自登门解释,但事未化解。

  矛盾爆发后,父亲想起了他的住院账单上写的是低保户,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低保金,便将此事告诉了家里的亲戚,这再次激化矛盾。电话那头,大女儿怒了:“我帮他去办的低保,帮他领钱,他却告诉亲戚说我吞他的钱。”

  两件事后,父女关系彻底破裂。大女儿说,父亲已在断绝父女关系的协议书上签字。

  而今,姐弟三人轮流供养父亲,每月定期去养老院送钱,精神关心基本为零。

  21%

  有钱可用就成,无话可说没事

  【最被忽视的沟通】 在“跟父母交流”一项中,21%的年轻人坦诚:“跟父母从来没有什么话说”,逾三成人选择“只关心他们是否有钱用。”

  调查中,53%的人承认对父母缺乏精神关心;仅27%的人定期给钱给父母。

  阻碍见面的因素里,46%的年轻人选择了“工作太忙”,32%的年轻人受困于“相隔太远”,12%的人因为“年龄代沟问题”。

  69岁的王德宏(化名)老人曾多次跟儿子沟通,都没能奏效。

  “他越长越大,与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烈士公园的长凳上,老人声音低沉,双手抱胸,“他总是不理解我,总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火。”

  因为特别疼爱儿子,王德宏曾将儿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两人常常因为生活细节起摩擦。王德宏记得,为了不让儿子饿着肚子去上班,他常做好早餐等他起床,但总是等来一句:“来不及了,不吃了。”老人担心吸烟伤害身体,曾多次劝戒,最终作罢。类似摩擦使父子疏远,直至现在无话可说。

  在问卷“你是否感觉孤单”一栏里,王德宏重重地画上“孤单”。

  每次想念儿子时,他会拨出那个熟悉的号码,可电话那头,不是直接挂断,就是无人接听,最多能听到一句话:“我很忙,等会回电话。”可老人从来没等到儿子回电话。

  如今,老人每天凌晨四点醒来,一个人呆坐在窗边,“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想念孩子时,他就翻出老照片,回忆曾经的美好,然后带上收音机去烈士公园,一坐就是一下午。

  35%

  父母基本没有邻里往来

  【最寂寞的等待】孩子不在时,老人们的生活圈子多停留在社区邻居和亲戚中。

  但调查显示,33%的老人跟邻居基本没有往来。而这部分人以跟随孩子住在城市的老漂族和搬离老宅上楼的拆迁户为主。

  邓意霞住在王家垅社区,今年88岁,她非常感念邻居的照顾。

  丈夫早年去世,当时仅13岁的儿子对她说:“妈妈,你不结婚,我们日子会好过一些。”因为这一句话,老人至今未再婚,一个人带大三个孩子。

  如今,孩子们都已在外居住,老人一个人呆在住了40多年的老房子里。随着岁数增大,生活上诸多不便,邻居们常常给予帮助。“昨天,对门的杨胖子还给我送来了四个茄子和一袋土豆。” 正说话时,隔壁一位邻居走了进来,手上端着一碗猪肚炒辣椒。

  在邓意霞正在跟邻居扯家常时,蒋家垅社区的郑胜梅却在郁闷着怎么能跟邻居搭上话。

  因为儿子在长沙工作,老人担心儿子无人照顾,就从老家张家界来到了长沙。对她来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能跟儿子见上一面。

  但大城市的生活却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最大的困难是听不懂长沙话。

  老人说,菜市场的菜比超市便宜新鲜,但因语言障碍,她每天要走几公里去超市。“超市都有价格,结账时也会显示数字。”这样就免去了沟通障碍。

  但孤独也随之而来,因为没有人说话,郑娭毑只能独来独去。有时候她也会走到湘江边上吹风,或者坐公交去杜甫江阁看老年人活动,但是,因为听不懂话,她只能远远地看着,无法加入。

  53%

  他们其实很少愿意呆在家里

  【最经常干的事】 没事儿时,父母都在做些什么,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何?调查中,11个人做家务带小孩,13个人无聊发呆,20个人看电视,26个人喜欢跟朋友们聊天,23个人喜欢出去溜达,13个人有写字看书等爱好。

  但在“老人最喜欢呆在哪里”的调查中,仅有28位老人喜欢呆在自己家里,有53%的老人会选择去社区活动场所或者公园呆着。

  “呆在家里很无聊,看着老伴的照片难受,还不如出去走走。”70岁的李至雄每天围着烈士公园转三趟。两年前,老伴去世。他跟随孩子来到长沙生活,孩子们将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妥妥帖帖,可老人内心的空虚却无法排遣。

  老人每天凌晨两三点醒来,在床上呆坐到5点多起床;等天刚刚亮时,老人就爬起来围着烈士公园转,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等到9点多再去吃早餐;回到家时,孩子们都已经出去上班,一个人面对这空空的房子不知道做些什么。

  下午两三点,老人再次出门转悠,再围着烈士公园走一圈,从德雅村出来,经过北门然后绕到西门,再从西门进去,从北门出来,转一个圈,刚好一个小时。

  有时,老人还会在烈士公园的长凳上呆坐两个小时,一个人哼一下京剧和祁剧,“小声地哼,不要打扰别人。”老人说,实在没事儿干还会花上2元钱,买点鱼饵,喂喂湖里的小鱼。

  每天最热闹的是晚饭时间,孩子们都陆续回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可是晚饭后,孩子陪着媳妇去烈士公园散步,自己就跟在他们后面几米远处默默地走着。

  “晚上还是围着烈士公园转一圈,到九十点才回家睡觉。”老人说,晚上出来转圈要小心,因为烈士公园北门附近常常有人问:“按摩不?”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就会走开:“不是我没钱,是担心出什么事情,年纪大了,出了点什么事说不清,也丢不起这个人。”

  数据

  60岁以上老人已超2亿

  我省空巢老人超300万

  民政部今年的数据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2亿,占总人口的14.9%。

  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三分之一。

  —这超过巴西、俄罗斯、日本各自的人口。

  去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空巢老人”突破1亿。

  湖南省老龄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人达1079.08万,超过常住人口的16%。其中,纯空巢老人超过28%。

  美国医学家詹姆斯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概率是爱交往者的两倍。

  受访的100位老人,面对孩子不尽到赡养义务的提问时,仅有1位老人明确表示“会起诉孩子”。

  选“协商沟通解决”的占23%,67%的老人“不起诉”。

  父母心

  受访的100位老人,面对孩子不尽到赡养义务的提问时,仅有1位老人明确表示“会起诉孩子”。

  选“协商沟通解决”的占23%,67%的老人“不起诉”。

  悲情连线

  七旬老人坠楼

  身上写满孩子电话

  悲剧未终结。

  7月6日,72岁的长沙县老人杨国兴从21楼纵身跳下。

  诀别时,他的身上写满了孩子的电话号码。而此前,他已独居5年。

  邻居说,长沙县尚都花园小区的空地上常见他孤独的背影:72岁的杨国兴总独自绕着小区转悠,没有目的,也不在乎时间。

  他们至今仍难以理解的是,衣食无忧的老人为何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杨国兴生前的同事郑湘凯回忆,老人是“老漂族”,老家在安乡,随着孩子来到长沙,先后搬家8次,5年前,才安顿于此。儿子在外面是老板,每次回来都会给钱,但回家次数寥寥。老人也几乎不出门,整日蜗居,偶尔出来转转,围着院子走一圈,再上楼。下楼转悠时,他们常能听到老人念叨:“哎呀,老了。”

  逝去前,儿子跟媳妇离婚,老人住了5年的房子被判给儿媳。

  郑湘凯猜测,长期孤独让老人压力巨大;因为思念孩子才会写上电话号码;判决则可能是直接诱因。

  记者辗转几次,没能联系上杨国兴的家人。

  而在记者的调查中,此非孤案。

  公交车老人走了

  半年前,本报曾报道“公交老人”陈振斌曾每天5个小时坐着公交车在长沙城转悠,只为找人说话。而由于长期找不到说话的人,老人最后几乎丧失了说话能力。

  记者曾掏出本子给老人写下问题:为何每天出门溜达?他匆匆写下:随便走走。再问,坐公交车是为了什么?陈爹又用笔划出两个字:说话。

  老人现状如何,是否还在公交车上流连?记者再次找到老人的住处时,老人已经不在,女儿的摊位也已易主。

  房东确认,老人已在今年春节后因病离世。邻居回忆,老人到生命的最后也是每天吃完饭就出去坐车,孤独依旧。

  “老人在人世间最后都没有找到能够说话的伴,天堂也许不再孤单。”房东说。

  父母说

  一次倾听,一次陪伴

  孤独背后,身影忙碌

  跟每一个老人聊天完毕,他们都会认真跟记者说“谢谢”。很少有人用心聆听他们的故事。一次倾听,就是一次陪伴。

  孤独群像背后,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老人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1 分担孩子压力

  对老人的经济状况调查中,仅有2个人希望子女多给点钱给父母,还有15%的人希望自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

  老人洪优良就不想依靠孩子。来自岳阳平江的他在开福区经营一家潮汕米粉店,他和老伴每天5点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十点多才收摊。“虽然很辛苦,但是能为孩子们分担一点,自己累点也值得。”

  小店只有42,5张桌子,除去水电租金,每月赚的钱还能给儿子解决一部分房贷。

  “不期待,不依靠”是老人对自己的承诺;“每天必来,尽孝尽善”是子女们对父母的感恩。父母的辛苦,孩子也感念在心,儿子每天下班后都会来父母的店里看看,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饭。“如果我还能再活个20年,我也还要努力十几年。”老人说,走进门,有满屋子的人,大家齐心不吵架,就是幸福。“并不一定有钱就是有家。”

  2 热心公益充实晚年

  罗志斌就是岳麓区溁湾镇社区的明星人物。

  今年75岁的他不但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自理,还召集组成了一支社区巡逻队伍,在社区清洁道路,负责巡逻安保,忙得不亦乐乎。

  性格随和的他在社区里威望很高,只要是他组织活动,每次都能聚集一大批人,大家在一起分享人生乐趣、养生知识等。

  老人对于养生很有研究,他除了注意饮食清淡、生活规律以外,还加强锻炼。从小热爱体育锻炼的他,5岁时就学游泳,后来喜欢上了打球、跑步、登山。现在每天还坚持做简单的甩手踢腿运动。“我从来没有进过医院,没吃过西药,身体非常棒,精神也一直很好。”老人开心地说。

  3 活到老,学到老

  调查中,有31%的老年人希望自己有丰富的娱乐生活。

  周杏芳就是其中一位,孙子上半年被送往托管机构,老人的生活重心顿时缺失。在老伴的鼓励下,她去了长沙市展览馆听免费讲座。

  “每天两个小时,听了两次了。”老人说,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氢革命,知道了这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第四次革命。每次听完后,她都会回来给老伴说说。但听到主办方每次都会发一块膏药时,老伴紧张了:“这是搞推销吧?”周杏芳笑笑说:“我每次都没带钱去,他骗不到我。”

  作者:汤霞玲 曾德顺 卓凌宇 田俪

相关热词搜索:受访者 孝心 问卷

上一篇:【政策】养老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有望出台
下一篇:【研究】情暖空巢老人心,健全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