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宜居环境建设,关乎老年生命质量
2016-04-27 10:16:53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年人权益” “老人节” “家庭养老”……诸多与老人相关的字眼不断在我们眼前出现。与这些词汇相比,“老人宜居环境”,是近年来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发展提出来的一个新理念。

  我国正在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预计2050年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老年人权益” “老人节” “家庭养老”……诸多与老人相关的字眼不断在我们眼前出现。与这些词汇相比,“老人宜居环境”,是近年来顺应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发展提出来的一个新理念。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不久前在北京发布。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部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蓝皮书,旨在以蓝皮书的形式综合反映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老年宜居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待完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区域发展失衡,老年宜居项目偏离市场需求,适老性公共环境远未形成。为此,相关专家呼吁,全社会主动适应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转变,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支持性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宜居环境关乎老年生命质量

  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关系全体公民老年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专门新增‘宜居环境’一章,将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高到立法的高度,作出了长远安排。”预计到 2050年,中国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2500万,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突破4000万,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持续增多,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人口老龄化既是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口国情和经济国情,也是重要的民生国情。

  《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显示,在过去的一段时期,我国的老龄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政策创制的力度加大;二是各地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步伐有所加快,老年宜居项目的市场热度出现陡增,目前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出现了纵深的发展。但是,当前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在政策、实践以及市场等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整体来看我国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仍然处在初步阶段,存在诸多突出问题,比如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也还需完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区域发展出现失衡,老年宜居项目偏离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项目过于高端,社区老年宜居水平亟待提升等。

  这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组织的报告特别指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与产品类型标准体系,而未来随着养老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城市将迎来养老居住产品市场化建设高峰,同时,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将更加凸显,住宅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将受到重视。

  王深远认为,首部老年宜居环境发展蓝皮书的发布,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全社会了解形势、明确差距、找准方向,切实推进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有效提升全体公民老年期的生活生命质量。

  城乡均存在老年不宜居现实

  “老年宜居重在环境,主要落脚点是社区,社区应该具备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等基本特质,保障所有年龄人群都能生活在熟悉的住区,并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伍小兰指出,社区宜居环境是老年宜居环境的微观基础,是实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第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显示,在城市老年人中,44.7%认为社区活动不便捷,65.4%的认为社区设施不齐全,60.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服务不完善。现实的问题是,城乡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不均衡,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均落后于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即使在城市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新城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老年配套设施和服务往往滞后于需求,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区存在较大差距。

  伍小兰认为,目前我国老年社区宜居环境建设在老旧住房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无障碍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是老年人住房适老化程度低,安全性问题突出;二是老年人下楼难,出行不便问题突出,小区道路不平整、楼房出入口缺乏无障碍坡道等问题也很突出,造成老年人走路不便,轮椅难行;三是社区户外环境适老性欠佳,在交通、照明、无障碍、舒适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利于老人使用的问题;四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而在多数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政府投入,农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整体落后,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陈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在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的“负”效应已日渐凸显,城市引力作用下的“自下而上”的资源流动,使农村地区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住户的厕所简陋且多在室外,老年人上厕所极为不便。

  对此,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农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破题:首先要关注其次要行动

  根据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上半年共有9家保险机构投资或计划投资25个养老社区项目,共计612亿元险资,设计床位3.3万多张。让长期致力于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燕珉高兴的是,养老社区建设这一新兴模式成为老年宜居环境的有力补充,社会各界对于老年宜居项目的开发模式和养老居住产品的类型都在展开积极的探索。

  据了解,目前,我国老年宜居项目主要有四种建设类型:全龄社区配建养老产品,新建综合性养老社区,既有社区中插建、改建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将闲置建筑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与医疗资源结合、与旅游资源结合、与养老保险产品结合是目前几类较为典型的开发模式。周燕珉表示,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仍刚刚起步,大城市将迎来养老居住产品市场化建设高峰,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将更加凸显,住宅适老化改造需求将受到重视。同时,老年宜居项目类型将根据需求进一步细分,项目建设开始从“求量”到“重质”的转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邵磊认为,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突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人做了一定层面的关注,但实际上,对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的,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市和乡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未能全部涵盖其内容。尤其是对于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老年人,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需求没有得到关注。

  邵磊建议,在今后保障房建设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养老公寓型保障性住房,使保障性住房小区适合各个年龄人群居住,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利用。应在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规划、小区外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过程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后期运营服务的全过程中,考虑逐渐增加的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

  周燕珉认为,在老龄人口低龄化时期,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工作需避免浮躁与跃进,脚踏实地、积累经验,为迎接老龄化高峰到来时爆发的养老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硬件及软件上的准备。

  □ 中国妇女报记者 代刚

相关热词搜索:宜居 环境建设 生命

上一篇:枫叶正红健养结合开辟养老新思路
下一篇:老年人出游:1个太少 5个太多 4个刚好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