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积极老龄化”转变养老思路
2016-05-11 09:36:17   来源:   评论:0 点击:

5月4日,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北京每天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近500名。而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变老”趋势正在以奔跑的速度向前发展。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 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4%,届时全世界每4个老人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

  “积极老龄化”转变养老思路

  5月4日,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北京每天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近500名。而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变老”趋势正在以奔跑的速度向前发展。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4%,届时全世界每4个老人之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

  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技术的推广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大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人类寿命普遍延长。这一进步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成就之一。同时,全球人口生育水平普遍下降,有效降低了“人口爆炸”的危险。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老龄化进程,这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面对的客观趋势,差别只是出现的早晚和进程的快慢。在可预测的将来,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在中国,目前大多数关于老龄化的学术研究都以“问题”为核心。为了让全社会更多关注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制度和政策的变革,研究和报道老龄化现象的学者记者们往往习惯集中探讨老龄化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增加医疗保障系统的负担、担忧人口红利消失、担心独生子女无力供养照料等,在公共政策层面,目前中国超过3/4(76.9%)的老年人政策没有对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却有15.4%的政策将老年人单纯视为社会的负担,肯定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政策仅有7.7%。

  不妨换一种思路重新审视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198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巴特勒提出“生产性老龄化”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老年人仍然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1987年,美国学者罗威和卡恩提出“成功老龄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年人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可塑性:有些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病理性变化,有些老年人则不会。他把后者称为“正常的老年”,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普通的老年”和“成功的老年”。“成功的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平衡,生命力不断被激发,在社会参与中继续实现自我。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全球老龄化的发展战略。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目标:通过增加老年人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提高其生命质量的过程。

  如何让老年人过得健康幸福,除了个体努力之外,制度设计与外在环境至关重要。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角度制定保障政策,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潜能,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同时,把老年人看成是社会资源而不是负担,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和各种潜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时代周刊 刘剑

相关热词搜索:思路

上一篇:经济酒店转型做养老院,智慧养老或迎风口
下一篇:养老+成发展趋势,云南将养老融入八大重点产业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