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现状|城市寄居老人,何处是家?
2015-12-17 16:07: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孩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因为远方子女的呼唤,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顶着满头银发,在垂暮之年来到陌生的城市,随子女开始了新的生活,却也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孩子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因为远方子女的呼唤,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顶着满头银发,在垂暮之年来到陌生的城市,随子女开始了新的生活,却也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可能面对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他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农田里的庄稼苗;面对公园绿地,他们更留恋的还是亲手栽下的瓜果蔬菜……日前,记者走入住宅小区、广场、菜市场,接触到这样一些寄居老人。

  寄“儿”篱下难言“福”

  “来到城里后,住的是楼房,吃的有菜有肉,儿子还给买了手机,看起来啥也不缺,就是没人说话。”来廊坊一年多的农村老人洪女士告诉记者,儿子家所在的单元楼一梯10户,楼上楼下的邻居都不认识,连个串门的地方都没有,洪女士说这种生活对她来讲不知道是享福还是受罪。

  每天儿子一家还在熟睡时,洪女士就前往早市,采购一家人一天所需的食物,等到她拎着大包小包回到家的时候,儿子一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又只剩下她一个人了。洪女士说,以前住在老家,虽然条件一般,但是街坊四邻都是熟悉的人,大家没事可以聊聊天,相互走动走动。

  4月16日上午,记者在市区金泰小区遇到了从保定山区搬来廊坊儿子家的武女士,当时老人正在小区的广场上晒太阳。武女士是2013年迁来廊坊的。儿子媳妇去上班,孙子也上学了,家里很冷清。“借晒太阳的机会还能看看人……”武女士说,在家快闷死了,有一次出去买菜,好不容碰着个保定老乡。两人一起用家乡话聊天,谈庄稼、牲口、粮食等农村的事儿,有说不完的话。洪女士说,老伴儿去世了,但老家的宅子还在,也想过回去住,但回家后也是一个人,真要回去了,又怕儿子不放心,影响工作。

  去年,从张家口一所小学退休的赵先生和老伴一起到廊坊“投奔”女儿。原先在老家,作为小学教师受人尊敬,可是到了新的地方,生活圈子被压缩,反而不知道该干什么,只好在家里守着电视机,有时老两口甚至只能伫立窗前发呆。

  距离近了心却觉得远了

  寄居在城市里虽然能和孩子们团聚,但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态度,也让两代人之间充满了尴尬和隔阂。

  采访中,在艾禾丰市场帮儿子卖货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儿子离得远,半年回家一趟,儿子一周总得打两三个电话,总觉得儿子对自己关心,但是现在生活在一起,儿子天天忙着进货、卖货,有时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他感觉儿子对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关心了。“总觉得和老人住在一起,生活上能够照顾他们,关心的心理不自觉就淡了。”李先生的儿子说。

  家住市区新华小区的周女士说起从衡水农村来的婆婆,就一肚子牢骚。她说婆婆在农村早起习惯了,早晨睡过6点半,就会被婆婆“乒乒乓乓”的干活声吵醒,有时婆婆会直接冲进房间,拉开窗帘打扫卫生,小夫妻俩觉得不好意思就起床了,早晨没睡好上班直犯困。而且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和婆婆也老有争执,本是一番好意,老人却常误以为自己嫌弃她。

  专门为看孙子从张家口来廊坊的吴敏说,她每次教孙子认字时,儿媳就喊着让用普通话教,“说了一辈子方言,哪会说什么普通话?”儿子儿媳每天下班回来都只是关心孙子的成绩,稍不如意,就训斥孙子,她很心疼,总是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对孙子照顾不周引起的。“心里不舒服,要不是为了孙子,我肯定不住城里。”吴敏说小孙子现在是她的依赖,虽然和儿媳的关系处得不是太好,但每天可以抱着小孙子下楼走动走动,和同社区的老年人一起讨论讨论带孩子的方法也挺有意义。

  聊天中记者发现,一些寄居老人虽然年纪大了,可心思比较多,什么事情都要管一管,其实他们希望的是一种仍被儿女们需要的感觉,而一些儿女总觉得父母来到城里,吃穿不愁就是享清福。

  “这儿不是我的家”

  4月20日下午4∶00,在管道局新六区记者见到了75岁的张睿老人。他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和周围几个蹬三轮车过来的老年人正在聊天,说是聊天,多半是张睿在听旁边的人说话。每天的这个时候他都会过来,和几个同龄人说说话、散散心。

  张睿来廊坊两年多了。2012年老伴去世后,儿子见他一个人在老家无依无靠,2013年便把他接到了廊坊。“呆多久都有一种陌生感,对邻居、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总让我没有‘家’的感觉。”

  “您就没有打算在这儿找个老伴吗?两个人在一起也可以互相说说话呀?”看着张睿孤独的神情,记者不禁问道,“有一段时间,想找一个老伴的愿望特别强烈,其实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说起找老伴的事,张睿告诉记者,去年春天,他在时代广场认识了一位70岁的老太太,两个人挺谈得来,开始有点想共同生活的意思,可人家一听是外地老人而且还是农村的,便不再想找他做老伴了。尽管这样,两个人还是每天固定时间见见面,说会儿话,但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那位老太太便到女儿家去住了,到现在也没有再联系。

  经常和张睿在一起闲坐的几个老人,看到他生活上没有个伴,就想为他搓和一个,正好小区里有一个农村老太太,老伴也去世了,寄居在孩子家也经常感到孤独空虚。但当张睿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时,却遭到了反对。从那之后,张睿不再有找老伴的想法,至今还孑然一身。

  张睿说他现在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孩子母亲的祭日。这样儿子和女儿都会回老家给母亲上坟,他也可以借机回老家和村里的那些老哥们儿聊聊天儿。

  寄居老人需要精神慰藉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对生活上的不习惯,大量的寄居老人更有着精神上的孤寂。

  老家在邯郸农村的魏女士告诉记者,她随儿子在城里居住四年了,但始终觉得自己是乡下人。当小区里的老人们跳舞、打太极拳时,她就站在远处看着,不敢靠近。这些城市里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她,她却没有勇气去做。她始终念着自己原来在农村的那帮老头老太太们。

  三年前从河南农村迁居来廊的冯亮说,他最怕过年,一到春节,儿子、媳妇串门吃饭去了,孙子、孙女也聚会去了,外面鞭炮声声,独自在家的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内心的空虚就像鞭炮声一样此起彼伏。

  河北工业大学教师龙阳认为,老人从农村到城市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寄居老人面临生活方式和心理思维的变化,老人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再被子女需要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可子女们往往意识不到老人的不安。

  “一个人之所以活在世上,其实是在寻求自己的价值,老人也是。沟通是劝慰老人认识自我的重要渠道,哪怕是抽出时间听听父母的牢骚话。遗憾的是,这些往往被子女们疏忽了。”石油管道学院一张姓心理学教师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不管是在农村里生活,还是在城市里生活,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年轻人的明天,作为晚辈我们要关心老年人,不单单要尽己所能满足他们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还要兼顾他们的精神生活。没事的时候多陪老人散散心,说说话,不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空虚寂寞中度过,更不要让亲情在忙碌中消逝。(廊坊都市报 记者吕新颖)

相关热词搜索:现状 老人 城市

上一篇:报告|近七成老人主要靠子女资助
下一篇:陈东升:医疗养老是未来中国最具朝阳的产业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