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社区老年心理咨询室处境尴尬 医生:心病有时难以启齿
2015-12-31 14:03: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当生活中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的时候,年轻人有时候愿意接受专业心理人士的疏导。可老年人不同,在他们的观念里,心理疾病几乎等同于“精神病”,对于身体的保养可以多加注意,但对于心理干预却是“讳疾忌医”。

  当生活中面对巨大精神压力的时候,年轻人有时候愿意接受专业心理人士的疏导。可老年人不同,在他们的观念里,心理疾病几乎等同于“精神病”,对于身体的保养可以多加注意,但对于心理干预却是“讳疾忌医”。

  一项针对本市43个社区开展的样本调查显示,有7成社区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利用率却非常低。探究原因,一是由于社区经费、场地、人员的限制,使得心理咨询室专业性不强;二是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调查】 心理咨询 老年人接受率仅2.8%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给记者独家展示了一份关于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与需求的调研报告。调研随机选取8个街道43个社区,获得2000份老年人有效问卷信息,掌握了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实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解闷聊天等精神慰籍服务方面,70至79岁年龄段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对此需求最大,需求量达到40.3%。

  此次调查除了调查老年人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程度之外,还统计了老年人在一年内接受社区服务的情况。结果显示,43个社区中74%都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室,然而在这些已经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室的社区中,有95.5%老人并没有接受解闷聊天等精神慰籍服务,一年内只有2.8%的老人经常接受、1.7%的老人偶尔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老人在精神慰籍方面有相当高的需求率,社区给予的供给率并不低,但老年人的使用率或者接受率却很低。

  【探访】 心理咨询日 一上午没老人进屋

  专门设置的老年心理咨询室,老年人为啥不用?

  记者在东三环劲松桥附近的一个社区居委会找到一间老年心理咨询室。走进这里发现,说是咨询室,倒不如说是一间办公室。落地透明玻璃,屋内情况一览无余,一张长桌,几把凳子,凳子后面一排柜子,狭小的屋子恨不得要侧身才能通过。

  别看屋子小,“功能”一点儿都不少,门框上挂了3个牌子,除了心理咨询,这里还是社区法律服务室和信访接待室。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排班表,法律咨询、信访接待和心理咨询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

  正赶上当天是心理咨询日,可记者一打听,一个上午都没有老人踏进这屋。“如果是经常来居委会的老人,可能会进来,不熟悉的一般不进来”,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心理咨询,也就是和居民聊一些家长里短,“哪儿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呀?给老人们做思想工作的就是我们工作人员自己。”

  “如果我要是进去做心理辅导,这么大的透明玻璃,外边人不都知道我有病了?再说,这些孩子都挺忙的,想唠嗑的时候找别人就行了。”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这个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的原因。

  其实社区居委会也有自己的苦衷,首先就是场地问题。居委会办公面积不大,一再缩减之后才腾出了这么一间小屋,还得一室多用。另外,设置老年心理咨询室是基于本市“九养政策”中“精神关怀”而建立的,但因为没有额外的经费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结果只能是工作人员陪聊,根本谈不上专业心理疏导。

  【讲述】 心病有时难以启齿

  实际上,老年人不是不想咨询心理问题,而是很多心理问题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很难说出口。

  65岁的马明(化名)老人的老伴患胰腺癌不幸去世了,可他心里有个坎总是过不去。其实,在老伴去世前,马明是个不着家的人,喜欢拿着照相机,和社区老年活动队里爱打扮的老太太们一起参加活动,他甚至有些嫌弃家里这个又老又丑的黄脸婆。虽然马明几乎每天都出去活动,但只要回到家,肯定有可口的饭菜等着他。然而突然有一天,老伴说自己得了胰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没过多久便去世了。马明突然觉得“天”塌了,他觉得此前自己一直在外面“风流快活”,却从未想过老伴才是她的港湾。从此,马明陷入极度悲伤,他整日痛哭流涕,可是这些愧疚他又无法对亲人或朋友说起,闷在心里,得了重度抑郁症。

  【点评】 “话聊”不一定能“话疗”

  北京老年爱心传递热线创始人徐坤告诉记者,因为心病难以启齿而抑郁的老人有很多。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做过统计,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情绪问题的检出率为39.86%。徐坤说,热线对3.5万个老年人心理求助电话的统计分析显示,48%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是因为长期独居的孤独感引起的。

  徐坤说,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老人会把心理疾病划到精神疾病范畴,总认为那些是疯子、脑子有病的人。因此让老人在公开场合接受心理咨询,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如果走进了心理咨询室,那就相当于被所有人知道自己有病了。”因此,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不能片面地认为,设一间心理咨询室,找几个陪聊的人就能解决。“话聊”不一定就能“话疗”,还是要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王红博士认为,老年人心理疏导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需求很大,利用率也较高,并且也较为正规,但是在我国还算是个新兴事物。由于社会认知的差异,心理疏导容易被笼统地看作是精神疾病而被忽视。实际上,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不仅十分有必要,而且还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细致地划分,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介入。然而从目前看来,各个层面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另外,样本中有7成社区都设置了老年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却非常低,由此政府部门应当思考为老人服务的针对性问题,如果只是“一拍脑门儿”地自认为老人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服务,不仅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更起不到服务老人的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叶晓彦

相关热词搜索:心理咨询室 心病 处境

上一篇:近半北京老人存营养问题 老年餐桌应配老年餐饮
下一篇:民间版“以房养老”风生水起 70岁住上大别墅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