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超老龄”社会即将到来 发展养老金融迫在眉睫
2016-05-17 10:08:49   来源:   评论:0 点击: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将于2020年后逐步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迫在眉睫。图片:CNSPHOTO提供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将于2020年后逐步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迫在眉睫。图片:CNSPHOTO提供

  与养老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相比,我国养老金融目前仅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金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为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业要大力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超老龄社会现实严峻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将于2020年后逐步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超过17%。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式养老高峰论坛”上表示。

  据姚余栋介绍,目前世界上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了超老龄社会,其显著标志之一是8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日本在2006年已达到这个标准,中国大约在2035年左右达到。届时中国8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8000万,现在这一数值是2000万左右。其显著标志之二是老人需要的尿片数量超过婴儿,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日本已出现这种情况。

  “我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会不断放缓,老龄化是主要驱动之一。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领导层为此进行的一系列相关部署,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像日本和欧盟那样经济几乎停滞的结局。”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姚余栋及其课题组共总结出10条超老龄社会的特征,其中包括,银发贫困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农村。中国社会要面对的严峻现实不光是未富先老,还有“未城先老”。预计2035年超老龄社会来临的时候,中国将有一半的超老龄人口在农村,至少80岁以上老者可能有4000多万都是农民,这一特征尤须需要密切关注。

  其他显著特征还包括养老金长期来看存在巨大缺口。如果按照现在的制度安排,保守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养老金缺口为4.1万亿元,2050年缺口为6.1万亿元;医保缺口巨大,目前还没找到很合适的解决方式。随着中国人口日益老龄化,医疗成本迅速上升,同时医疗技术有可能让人的寿命延长,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延迟退休与老年就业将成为普遍现象;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大量出现等等。

  “预见未来尽管有些冷酷,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客观、更具前瞻性地应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姚余栋表示,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已成为切实改善民生福祉的客观要求和重要支撑。而养老金融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养老金融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括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

  发展养老金融任务紧迫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金融的发展,并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法规。201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明确指出“金融机构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后续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又分别从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和加强养老金管理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加大养老金融供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五部委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金融服务。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立足国情,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迫切要求改进和创新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本参与,增加社会养老财富储备,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保障“老有所养”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发展养老金融意义重大,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创新金融经济、发展养老金融业,不仅关系一个国家全体公民老年期的生活生命质量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虚拟经济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在我国面临迅速老龄社会的背景下,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来预防老年期的各种风险,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

  据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介绍,养老涉及到为年老储蓄金融资产,提高老年服务品质,发展养老产业等多方面内容,核心问题之一是社会成员如何在生命周期内合理配置其年轻和老年期间的生产消费——这离不开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由此产生了养老金融。养老作为中国的重大课题与城镇化问题同等重要,从空间与时间角度看甚至比城镇化问题还重要。养老金融是为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求而建立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资产管理,为养老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等。

  洪崎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融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集中体现在金融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养老金管理水平偏低等方面。

  从养老服务设施能力来看,我国养老服务设施还存在着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设施较为简陋、功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随着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的剧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将不断拉大。

  从养老金管理状况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存入财政专户银行,但这两种方式的收益率都较低,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预期目标。养老金融是金融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亦是养老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未来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意义十分重大。

  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充分发挥养老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价值,使他们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业年金在内的广义的养老金的资产管理,有助于从金融服务的供给端发挥养老金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推动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高养老资产投资运作体系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加快中国社会养老财富的持续积累,促进内需和消费,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入手

  洪崎建议,当前可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入手,创新养老金融供给。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着力拓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创新担保方式,拓宽养老产业的信贷抵押担保物范围,满足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完善银行、担保、保险、信托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拓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发行上市,提高直接融资占比。

  针对养老金投资收益偏低的问题,应着力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依托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网点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养老金入市机制,稳步推进养老金投资保值增值运营,逐步探索和实践养老金投资在不同市场资产类别方面的多元化配置。

  当前,养老产业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为此应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根据养老产业投资周期较长、收益回报较慢、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加快业务模式创新,开发符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工具;根据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专属化、个性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强与医疗、保健、信息、看护等机构的跨行业合作,通过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

  按照《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安排,未来将创新专业金融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优化整合资源,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开展养老领域金融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增强养老领域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租赁公司开发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价格公允的产品,提供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鼓励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开发各类附带养老保障的信托产品,满足居民养老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积极培育服务养老的金融中介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模式,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主,引导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发展与养老领域金融创新相适应的法律、评估、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与养老信息和智慧服务平台合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组成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拓展企业年金、商业团体养老保险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促进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一步向中小企业覆盖。

  为加强养老金融的相关政策落实与效果监测。意见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专项统计制度,加强对养老领域金融业务发展的统计与监测分析。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会同民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督管理部门等,根据本指导意见精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和完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切实抓好贯彻实施工作。(中国商报 记者 李远方)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 社会

上一篇:涨姿势|老年人应正确面对衰老 莫把衰老当病治
下一篇:调查|养老信息平台应该谁来建?政府还是市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