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农大教授朱启臻:破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2017-01-29 01:00: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16-11-21 养老那些事儿

  乡村人口老龄化被认为是世界现象,是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年轻人不愿意留在乡村不仅是因为农业产业效益差,收入低,还在于人们向往城市舒适的生活和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既是为什么即使乡村收入高于城市,很多年轻人依然选择进入城市的原因。应该说,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乡村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自身不可克服的诸多问题,其中城乡差距扩大和乡村乡村空壳化、人口老龄化进而导致乡村衰败是其突出表现之一。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具有了新的内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及“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等一系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指示,为乡村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甚至有学者提出,乡村是生态文明的根。城镇化不是以消灭乡村为前提,而是要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基础上的城乡一体,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最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提出了 “乡村让城市更羡慕”的口号,就是看到了乡村不可替代的优势。

  根据各地创造的典型经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克服乡村老龄化问题要注意三方面的建设。

  首先,要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过去我们限制城市人口,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乡村人口很难变成城镇人口,乡村被束缚在土地上被认为是乡村落后和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镇化思维影响下,又出现了片面认为城市优于乡村的认识,采取面向城市的单项流动措施,鼓励农民进城买房,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进城打工,拆村并村让农民上楼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单向流动,结果加剧了乡村的衰败。特别是一些地方崇尚规模农业,把土地流转给了工商资本,发展规模化雇工农业,隔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加速了年轻农民离开土地。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工商资本要耕地不要农业,要乡村而排斥农民。肆意挤占农民的生存空间,成为加速乡村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方面,又堵塞了人们返乡的路。如乡村闲置宅基地不允许卖给城市人,限制了城市人向乡下流动,同时又拆村并村、宅基地复垦,从根本上断了人们返乡的路。

  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没有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没有城市人下乡,就很难保持乡村活力;既要鼓励乡村人口进入城市,推动城镇化进程;也要支持城市人口流向乡村,特别是有志于农业生产的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和相关企业到乡村创业,促进乡村的繁荣。只有城乡双向流动,才能有乡贤文化,才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城市支持乡村,留住乡愁才有了可靠的载体,而不是消灭乡愁。

  其次,要创新乡村业态,促进乡村就业。乡村要吸引年轻人,除了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就业条件,使年轻人获得较高的收入。从目前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以下三种业态对解决乡村老龄化问题是有效的。

  一是家庭农场的形成,成为吸引年轻人务农的重要载体。家庭农场被认为是适合农业特点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势,又具有了适度的规模效益,还是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得以恢复的重要空间。家庭农场的规模性,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家庭农场的稳定性,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为农业后继有人创造了条件。

  二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特色产品、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体验等旅游产业,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最近京郊发展起来的观光、采摘、民宿等业态都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就业。很多乡村通过发展乡村和农业旅游,恢复乡村手工艺,复兴乡村文化,吸引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阻止了乡村的衰败,给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是乡村服务业的发展。除了旅游服务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的“淘宝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促进了新型职业群体的形成,如农机服务、农业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乡村经纪人等专业队伍的形成。乡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了文化、卫生、教育、家政、养老等方面乡村人才需求。

  建设乡村,引入企业和项目是必要的,但引入的项目只有惠及农民,对乡村才是有益的,才能给乡村注入活力。排斥农民的项目,帮助少数老板发财,结果只能是加速乡村的衰败。

  其三,建设美丽乡村。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是富有成效的,按照“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郊区乡村成为农民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和致富增收的就业田园,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环境问题,百姓富裕了,生活现代化了,人们自然不愿意离开乡村。而且吸引了城市人到乡村创业。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建造一个漂亮的乡村外壳;而是要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相融合,真正实现人们所说的“乡村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相关热词搜索:农大 乡村 教授

上一篇:日本:监狱养老 日本银发族的非正常选择
下一篇:康养旅游基地热潮兴起,中医药旅游成中国特色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