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储蓄之高与养老之困
2014-02-11 15:38:1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储蓄已超过3万元,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储蓄已超过3万元,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另一条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闻是国务院鼓励探索“以房养老”方式,老年人将自己名下的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取一定的养老金直到去世。

  储蓄率过高并非好事,这说明百姓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如果政府未来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加大财政投入,那么居民不敢消费、存款继续增加的趋势将难以扭转。

  巨量储蓄持续增长

  居民收入高速增长,是我国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现象。过去10年,我国居民储蓄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今年1月突破了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的时间都在缩短,按此速度,我国居民储蓄突破50万亿元大关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这种高储蓄对国家的经济运行来说,有其积极的一面:巨量储蓄可使国家有实力以银行信贷手段推动经济建设。但这种现状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缺陷。过高的储蓄率意味着居民消费意愿淡薄和经济内生动力缺失。

  是什么原因导致居民不愿意消费,而宁愿承受负利率之苦坚持储蓄?收入增加、勤俭节约对此已不能解释。一个深刻的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持续、大幅增加。

  钱不多才不敢随便花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层次。存钱的人希望用储蓄防范风险,是缺乏安全感的外部特征。高储蓄反映出居民收入整体偏低,不愿随便花钱,还有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健全,特别是应由政府提供的“托底保障”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不得不压缩消费,以增加储蓄来防范未来生活的风险。

  由此可见,居民储蓄不断创新高的表面现象之下,是我国收入分配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制约了居民消费,也给经济转型增加了很大的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国务院作出决定,要将社会资本引入养老事业。有些投资界人士据此断定,养老将实现产业化,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行业。

  但是,养老事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长期以来国家在“托底保障”方面欠账太多造成的。期望以社会资本介入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养老会像教育、医疗等一样,大幅增加居民支出,进一步对居民即时消费产生挤压,从而增加经济转型的难度。

  “托底保障”仍有欠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东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以房养老”实质上也是鼓励老人将房产转为现金,尽可能提高晚年生活水平,带有明显的补充养老保障性质,核心在于解决老人养老需要的资金。”

  作为拓宽养老金筹措渠道之一的“以房养老”,本身并无不妥,而且很值得尝试。但是,其进入试点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所传递出的不确定感——看着自己的房子一点点地属于他人,谁都免不了心里发慌。在延迟退休、养老金入不敷出等话题或传言频频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的当下,“以房养老”不可避免地加强了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对未来的不确定,必然引发现实的心理恐慌。

  养老金短缺和高储蓄增长,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说到底是一个谁来“兜底”的问题。即,如果一个人老了,一无所有,无儿无女无房无钱,能不能免于冻饿街头,会不会有人为其养老,并且使其有尊严地终老?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们便可以对老之将至不再恐惧。

  政府应加大保障投入

  如何让百姓更有钱敢消费,这是个问题。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要在再分配中改变“强政府弱居民”态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更关键的是,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

  一个有利的消息是,据媒体报道,养老金改革方案有望最早在年底公布。未来养老金并轨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养老金进行合理、逐步上提,缩小与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重新分出养老金层次,并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

  养老“并轨”更利于释放改革红利,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新理念是,通过将改革的“红利”与市场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走出一条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利”“力”叠加的新增长之路。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公共事业,完善“托底”机制,消除民众花钱的后顾之忧。如此,国民经济才能拥有良性循环。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约记者 陈昆

  ---------------------------------------



相关热词搜索:储蓄 之高

上一篇:多建养老院应比“以房养老”靠谱
下一篇:“以房养老”,需清除哪些“路障”?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