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上海城乡居民养老意向调查报告
2014-02-11 17:21: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对发展上海的养老产业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其他地区发展养老产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数据为依据更有利




  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对发展上海的养老产业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其他地区发展养老产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数据为依据更有利于正确决策,当然这个正确是建立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的,以下是上海市统计局对上海城乡居民养老意向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以在本市居住一年以上,60-79周岁的1名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分布在17个区县,调查有效样本2248个。其中,60-69岁占58.7%,70-79岁占41.3%。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 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人数(人)比重(%)
合 计2248100
按年龄分

60-69岁132058.7
70-79岁92841.3
按月收入分

1000元及以下25911.5
1000-2000元60526.9
2000-3000元92341.1
3000-4000元28512.7
4000元以上1767.8

  二、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1.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2012年,本市根据《社会保险法》要求,建立新型农村养老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和“城居保”),加上城镇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城保”、“新农保”、“城居保”为主体,适应城乡不同群体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2012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领取“城保”、 “新农保”、“城居保”养老金的人数分别为249.07万人、37.33万人、5.07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和农村“五保”对象得到有效保障。 2012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获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0.8万人、0.9万人,农村五保老人数共计0.3万 人。调查中,逾六成受访者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对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缩小城乡老年人养老保障差距起到积 极作用。

  2005年以来,本市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2年1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2012年调整本 市新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的通知》,首次出台了新农保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办法。调查中,99.1%的受访者经济来源为退休金、养老金。对 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处于“没有负担,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业余爱好中”,“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工作,发挥余热”,“操持家务,为家庭操 劳”,仅3.7%表示“生活负担较重,经常为生计担忧”。

  2.养老床位快速增长

  面对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本市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02年以来,市政府每年将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实事项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满足 大众需要为原则,扶持发展普及型养老机构,确保困难老人、普通大众的养老服务需求。2002-2012年,本市养老机构由417家增加至631家,增长 51.3%;养老机构床位数由3.34万张增加至10.52万张,增长2.14倍。2012年,本市每100位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有2.9张养老床 位。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广

  2000年以来,本市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多种服务,逐步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并建立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困难老年 人的补贴机制,享受到政府服务补贴的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本市17个区县共有231家社区助老服务社,平均每个乡、镇、街道1家;有3.2万名社 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为27.2万名居家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本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的7.4%,并为25.1万名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12.6万名老年人经评估得到养老服务补贴,占服务人数的46.3%,年度补贴资金总额2.9亿元。

  2012年,本市拥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13家,为1.1万名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92家,受益老年人5.4万名。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在原有“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上,本市为老服务内容不断延伸与拓展。2012 年,新增“为10万名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项目“老伙伴”计划,由低龄老人定期为80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以互助关爱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目前共 有10.55万名高龄老人成为受益人。同时,开展了为“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项目,又称“适老性改造工程”,从安全性、无 障碍、整洁性等方面帮助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住环境。第一批“适老性改造工程”在本市10个区县实施。截止2012年末,共改造竣工1005户受助家 庭。调查中,受访者表示,“老伙伴”计划和“适老性改造工程”等项目,根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自理能力和不同喜好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提供的服务具有针 对性,从精神和物质上帮助老年人,让老人得到实惠。

  三、本市老年人的养老意向

  近七成受访者倾向家庭养老

  尽管当前城乡居民家庭小型化形态基本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仍是他们的首选养老方式。调查显示, 有67.3%的受访者倾向于“传统家庭养老”,21.2%倾向“社区居家养老”,另有11.1%和0.4%则倾向“机构养老”和“其它方式养老”。从区域 看,有74.7%农村受访者倾向于“传统家庭养老”,高出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调查中,有36.2%农村受访者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子女的补贴,比重明显 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可见子女供养仍是农村养老的重要模式。从年龄看,高龄老年人更渴望家庭关怀,更倾向于传统家庭养老。调查中,70岁以上受访者中 70.9%选择“家庭养老”,比重高出60-70岁群体6.1个百分点。从收入水平看,有74.1%月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倾向于“家庭传统养 老”,高出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见图1)。表明,经济条件也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1

  2.“纯老”家庭对社区居家养老意向更高

  此次调查,“纯老”家庭超过半数(53.8%)。其中,老俩口家庭43.7%,独居家庭7.5%,两代老人家庭2.6%。调查显示,“纯老”家 庭老年人除了选择传统家庭养老,对社区居家养老意向较高,有24.7%的受访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比重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这表明,老年人普遍希望生活 在熟悉的环境中。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可以不离开熟悉环境”,“对家人照顾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多元 化”和“费用较低”也是他们选择这一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3.选择养老机构时最关心服务质量

  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调查显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有41.3%的受访者将“服务质量”、39.7%将“收 费水平”列为最关心的因素,两者合计为81%;“设施、环境”和“品牌信誉”的选择比率分别为6%和5.8%(见图2)。这表明,老年人不仅关注养老机构 的硬件设施,更关注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图2

  4.“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同时“以房养老”获得广泛支持

  “养儿防老”观念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根深蒂固。调查显示,有42.3%的受访者表示“赞同”,45.2%的表示“较赞同”,两者合计 87.5%;12.5%表示“不赞同”。尤其是农村地区,“养儿防老”依然是一致认同的养老模式,94%的农村受访者表示“赞同”或“较赞同”养儿防老。

  在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日益突现的社会环境中,采用反向抵押的按揭方式“以房养老”,成为老年人减轻养老负担的一种可能途径。调查显示,有 73.1%的受访者表示“赞同”或“较赞同”“以房养老”,26.9%表示“不赞同”。受访者不赞同的主要原因是:“‘以房养老’容易激发家庭矛盾”、 “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不需要‘以房养老’”。对于农村地区老年人而言,“农村宅基地不允许买卖”,无法实施以房养老。

  四、加快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仍有期盼

  2.希望进一步缓解养老机构供需矛盾

  2012年,本市养老机构床位数与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比例为2.9%。但调查显示,有11.1%的受访者希望在“机构养老”,尤其是“纯 老”家庭中的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1.1%表示倾向机构养老。可以预见,随着本市“纯老”家庭和高龄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多,养老机构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将更显突出。受访者反映,条件稍好或者公办的养老机构要预约排队等候1年左右才能入住,对身体状况差、没有人照料的老人可能因为排队老人太多而住不进去。 如何确保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养老需求,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并尽快解决。

  2.希望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养老不离家,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减轻老人的孤独和绝望感,因而得到广大老年人的认可。部分受访者反映,社 区老年助餐点离家较远,希望能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解决他们的用餐问题。但助餐点由于服务人员少、无正规送餐工具、食品卫生要求高等原因,无法为这 部分老人提供服务。调查显示,有9.2%的受访者认为社区助餐服务与需求还有差距,希望及时改进服务。

  3.希望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由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为“4050”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技能缺乏,只能从事一些助餐、居家清洁等生活照料服 务,已不能满足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的精神慰藉、医疗康复、社交帮助等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工作。调查中,有养老服务机构反映,少数服务人员不能完整记录老 年人一天的生活轨迹,增加了管理难度和风险。因此,定期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也是许多养 老机构和老人的迫切希望。

  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


相关热词搜索:上海 城乡居民 养老

上一篇:发展养老产业应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下一篇:养老需求“剪刀差”亟需弥合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