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之二老年用品市场的关键词
2015-12-14 15:40: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年用品市场的存在,回答了“人们到底需要不需要用可穿戴设备追踪健康”的问题。显然,除了在微信上秀距离,并没有多少年轻人真正关心自己晨跑时的心律,除非有慢性病——这恰恰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

 

  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之二

  老年用品市场关键词

  监测功能

  老年用品市场的存在,回答了“人们到底需要不需要用可穿戴设备追踪健康”的问题。显然,除了在微信上秀距离,并没有多少年轻人真正关心自己晨跑时的心律,除非有慢性病——这恰恰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

  穿戴设备最早出现在儿童市场,即在儿童手表上附加定位功能。当它应用于老年产品之后,似乎突然之间找到了真正的市场。

  在美国,到2014年11月投入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资金已达 28 亿美元,并可能在5年内增加到83亿美元——不过,2014年美国所有健身手环和智能手表的销售额乘以6,也还是达不到其血糖测试纸63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可穿戴设备对老年人提供监测及干预,这只是当前老年用品市场对于监测因素的反映,而床垫、手杖、轮椅等,目前都在尽量附加此类功能。

  监测功能的另一面则是其背后庞大的服务市场,比如与健康管理软件的衔接。

  当然,监测功能的最大挑战是佩戴时间与流失率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产品要求佩戴的时间越长,客户流失率越高。

  床垫等用品一般只是分时段监测,而可穿戴设备才能基本实现24小时监测。但正因需要佩戴时间长,因此流失率较高——腾讯近期发布的《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

  活动空间

  随着老年配套产业日渐丰富,中国老年人的出行趋势值得关注。一些统计数据说明,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对此需求更大、出行时间更长。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者针对北京老年人的调查表明,79%的人每天都外出进行休闲活动,此外就是购物和就医——购物平均每周4.6次,就医每月1.3次。

  当代老人大多不会驾驶机动车,多以500米为其日常出行半径,但在节假日期间随子女出行的比例也在增长。

  从《瞭望东方周刊》本次的调研情况看,助行辅助用品很受青睐。来自日本的福祉车是个例外——中国老年人大多不能独立驾驶汽车,而丰田汽车目前在上海引进的两款产品非常有针对性:主要方便轮椅上下,便利家庭出行。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助力产品更集中在智能等附加功能上,只有少数厂家关注利用人体工学等设计,扩大老年人的出行空间。

  另一方面,老年人拓展活动空间的需求,也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考验。从电动轮椅的关键部件到汽车改装,我们引为骄傲的制造业,在许多领域还无法对应老年人的需求,而进口零部件大大拉高了产品价格,又阻碍了其推广应用。

  沟通及通讯

  目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城乡存在大量“空巢”家庭。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便捷、可视的沟通方式,是老年人对电子产品的最大需求之一。一个例子是,大多数老年人使用的第一个电脑软件就是QQ,并钟情于QQ视频。

  这类产品也是目前老年用品智能化的又一个主要方向。诸多企业希望通过附加此类功能,提升与用户的黏合度。从此次《瞭望东方周刊》的调研情况看,轮椅、手杖等产品都具有此类倾向。

  由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为此不惜克服对于电子产品的障碍感——有可能借此搭建信息平台,通过老年人软件乃至操作系统,实现网上购物、网络娱乐等功能。

  不过,虽然老年人手机已成为一种流行产品,但受制于屏幕尺寸有限等客观条件,它可能很难完成上述任务。

  租赁产品

  在《瞭望东方周刊》此次调研中,鼓励租赁产品发展正在成为企业的共识,特别是针对一些受众群体较小的高价辅助产品。

  但租赁产品仍然突出反映了当前老年用品市场的主要矛盾:使用者数量较少,因此租赁单价较高。事实上,大多数租赁产品集中出现在医院附近的医疗器械用品商店。

  显然,大多数中国人还缺乏一种认识:老年人的需要有显著的特殊性,老年用品与一般用品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福祉车等高租金用品显示出,中国还缺乏促发此类市场的保险制度和产品。来自日本的经验证明,正是保险制度真正激活了老年用品市场。

  根据年龄,日本的保险对象被分为两大类: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第一类被保险人,40~64岁的人为第二类被保险人。前者只要有护理需求,保险权自然产生而不受限制;而后者的护理需求则限制在痴呆、肌肉萎缩性硬化症、慢性关节炎、糖尿病性肾炎等15种慢性疾病范围之内,即患有因身体机能衰老引起的疾病才能享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

  两类被保险人的缴费标准也有不同,但个人缴费都占护理保险费用总额的50%。同时,50%的护理保险费用由政府财政出资补贴,其中,中央政府承担25%,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承担12.5%。

  租赁产品的普及,也将拉动清理、消毒等一系列下游产业的发展。

  小微企业

  此次接受《瞭望东方周刊》抽样调研的超过20家企业中,80%以上是单纯的老年用品企业,其中又有约60%是创业型企业或小微企业。

  在中国的老年用品市场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自医疗器械领域,另一部分企业的早期产品也是解决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等非健康老年人的现实问题。真正关注普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产品,大多数集中在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

  在此次调研中,仅有4家企业的主业与老年问题无关。

  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注程度更高,但在资金、营销、渠道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由于其针对人群更为特殊,它们的生存状况较其他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更为艰难。

  “云”上的附加值

  提供专业化的智能健康管理及行为干预,需要强大的支撑体系和数据平台,

  这些核心优势是胜出山寨产品的主因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万宏蕾/北京报道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产生了天量的人口迁移,那么“小和365”可能就是这种环境中的必需品——它可以让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时刻查看父母的身体状况,并在老人摔倒等关键时刻及时报警。

  这个相当于手机一半大小的智能移动终端,除了具备“摔倒自动报警”功能,还通过内置每秒200次采样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老人每天的能量消耗、睡眠、体态、步态等基础数据,通过GPRS传输到“小和365”云平台进行大数据计算分析。

  “云计算”会发现老人的健康风险,通过手机APP——老年人自己使用或家人使用——及时进行自动或人工干预。

  在今天的中国,有4000多万名老人每年至少发生1次跌倒,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跌倒造成伤害的比例高达61.84%。一次摔倒往往导致严重的、永久性的伤害,包括髋关节骨折、硬脑膜下出血、软组织挫伤或头部外伤,等等。

  很多老年人因此失去自理能力,另一些人因害怕再次跌倒,限制自我活动,导致逐渐失去独立活动能力。

  2010年,正是中国对“老人跌倒敢不敢扶”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已经在北京的联想公司工作了8年的熊毅有些焦躁:“父母远在四川老家,万一他们出门遇到意外,既没人敢扶,子女也不在身边怎么办?”

  很快,他和小伙伴们创立了北京天地弘毅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在老年人及其子女之间建立稳定、有效、即时的无线联系,使子女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并干预老年人的健康。

  云监督

  如果从产品类型讲,“小和365”的报警功能跟“呼叫器”类产品相似。这种产品分有线、无线两种,早先大多应用于医院、养老院、干休所、疗养中心等养老机构。2007年、2008年后,呼叫器经历了一波爆发式增长,鱼龙混杂,贴牌、山寨产品从几十元钱到上百元不等。

  无线呼叫器技术门槛很低,“了解单片机构造,就能造个呼叫器出来。”北京盛世天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向本刊记者介绍,但无线呼叫器产业规模太小,在国家产品分类目录上都“归不上类”,“有线呼叫器已经有了规范标准,但无线呼叫器做出来后,想找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测都不知道上哪儿找。”

  在北京天地弘毅科技有限公司创立时,国内还没有一家强势的“摔倒自动报警”生产企业。熊毅发现,当时国际市场上最好的是以色列的一款安防产品,但是“只要一放倒就会报警,平时必须保持直立状态”。

  2010年底研发成功的第一代产品,其核心是明确摔倒与正常睡眠等运动轨迹、重力加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差别。而且,它不需要老人进行屏幕解锁、打开报警软件等操作,在老人摔倒时自动感知,1秒钟之内向预设的紧急联系人发送报警和位置信息,定位可准确到20米至100米范围内。

  不过当时没有手机厂商愿意合作,“吃了无数闭门羹,终于深圳一家手机厂商答应生产。”熊毅说。

  从市场反应来看,只有单一报警功能的产品销售乏力。“这就跟买保险一样,防的是万一。”北京天地弘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再雷分析老年人的使用心理,“每年发生意外摔倒的人数确实很多,但具体到个人,可能几年都不会遇到一次。很多老人嫌麻烦,长时间没起到实际作用,也就将产品丢在一边了。”

  早期第一代产品的用户流失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第二代产品研发中,健康管理、行为干预、慢病预防成为主攻方向。它可以配合行为专家长期跟踪,了解老人的健康趋势,提出具体指导建议。

  产品核心功能是根据长期采样分析,建立关于静止、活动的不同分析算法。如果一次静止时间超过40分钟,会默认是一次久坐,通过语音提醒老人:“久坐不利于健康,请起来活动活动。”

  比如患有Ⅱ型糖尿病的老年人,必须加大活动量、控制血糖。虽然有自动提醒功能,但有的用户还是发动亲友随时登录“小和”APP,监测家中老人的活动,甚至发现了老人长时间打麻将的情况。

  移动终端的附加值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熊毅手腕上正戴着小米手环,“市场上其他品牌的可穿戴设备我都会试用,对产品稳定性、精准度进行综合对比测试。”

  不过,大部分企业对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定位仍处于摸索阶段,要获得用户认同并不容易。而专注于全系统、专业化行为健康管理的老年可穿戴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刚出第二代产品时,深圳的生产厂家违背合约自己悄悄生产。做出一个终端很容易,如果没有其他增值功能,往往拉低了整个行业的门槛。”熊毅认为,提供专业化的智能健康管理及行为干预,需要强大的支撑体系和数据平台,这些核心优势是胜出山寨产品的主要原因。

  他说,“小和365”的用户多是50岁至75岁老年人,这部分人群退休之后活跃度很高,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喜欢口口相传、扎堆购买,并对医生抱有权威崇拜心理。

  抓住这样的消费心态,陈再雷开始寻找与正规机构或医院的合作机会。当时,“微糖”——中国最大的一家糖尿病管理平台希望应用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在发现“小和365”关于行为数据研究的优势后,两家机构合作建立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医疗应用,通过手机记录血糖、同步云端,制定血糖监测方案,控制糖尿病患者运动、饮食情况。

  “小和365”由此推开了健康专业领域的大门,开始与“爱康健维”健康咨询公司等机构合作,“2015年会在健康管理行业大规模应用‘小和365’产品和数据。”陈再雷说。

  近期,用户流失率下降到20%左右,熊毅很乐观:“这说明市场反应不错。”

  过去天津、东北、河北、四川等地的会销机构都主动找来,希望代销“小和365”产品,但熊毅发现会销机构通过社区展会推销的方式并不靠谱。

  “他们以会议的形式召集老人,推销人员用近乎‘骗’的手段,将产品描绘得神乎其神。由于他们自己掌握利润空间,出厂价600元的产品能被忽悠到四五千元。老人拿回家,使用率特别低,几乎没有激活。”熊毅说。

  主要面对子女,让子女购买送给父母,然后让老人佩戴使用——这是熊毅确定的销售策略。

  陈再雷更愿意直接面向用户、走进社区。广州市南华西街社区是他们最近希望打造的“小和365”样板项目——通过与广州市民政部门、街道办联合,通过政府租赁服务,免费为南华西街的近100位老年人提供“小和365”。

  佩戴产品3个月后,老人觉得满意可以自行购买。目前转化率达到80%。

  熊毅说,根据后台数据,经过健康指导干预,一般3个月后老人的体检测试数据就会有明显改变。“能进入广州社区,与政府支持密不可分。对于这种政府租赁服务的模式,我们也希望在不同地方衍生出新模式。”

  “可穿戴的老年用品要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我们正在申请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希望能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陈再雷说。(文/《瞭望东方周刊》老年用品调研小组)

相关热词搜索:用品 中国 关键词

上一篇: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之一老年用品的营销秘密
下一篇:中国老年用品业抽样报告之三老年用品开发经营案例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