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关注|拆迁,郑州最早的民营养老院,带着156位老人,何处安
2015-12-17 13:20: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核心提示假如没有遵照母亲的遗嘱、接力办老年公寓一干就是17年,日子会怎样?太为难时臧晓辉会忍不住想,他知道,别的不说,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为156位老人的安置问题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核心提示假如没有遵照母亲的遗嘱、接力办老年公寓一干就是17年,日子会怎样?太为难时臧晓辉会忍不住想,他知道,别的不说,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为156位老人的安置问题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他正在为一家老年公寓的搬迁犯愁,它是郑州市开办最早、曾荣获诸多荣誉、金水区规模最大的民办养老机构,如今其所在的枣庄社区要拆迁改造,租房的老年公寓免不了要顺应城市发展进程,另寻新址。可是,地方、租金、门槛儿等诸多难题,让搬迁举步维艰。

  哪里是这家养老院的新落脚地?臧晓辉几个月来跑了100多个地方,仍在继续寻找……

  现场

  拆迁的废墟,“逼近”了这家养老院

  暖阳已偏西,82岁的杨春来揣着手,坐在一截废弃楼板上晒太阳,一只流浪猫偎在他怀里。远处,高楼林立,梧桐泛绿,他周围则是一大片被拆后的建筑废墟,罩着黑色的网。

  “这里要改造,老年公寓也要搬。”这位住在鑫苑路枣庄社区金秋益寿园的老人,喜欢到门口附近晒太阳。从去年11月开始拆房起,附近多栋楼房成废墟,人们也陆续搬往别处。

  废墟不远处的水泥路边,有十多栋未拆的居民楼,这家老年公寓占了其中5栋。楼内,身体较好的老人唱歌、聊天、看电视,失能失智的老人有的发呆有的沉睡。

  “去年9月接到通知让搬迁,我就一直跑着找地方,也劝说家属尽量把老人接走。”4月12日下午,老年公寓院长臧晓辉开车跑着找房子后,再次失望而归,和业务院长李秀丽商量着,继续寻找其他办法。

  数字

  废墟旁撑着的“家”里,有156位老人

  老年公寓楼上,贴着一封大幅的已褪色的“致老人及家属的一封信”,这封日期为2014年9月30日的信中写道:自1998年开园至今,匆匆走过十七个春秋,迎来送往两千余名老人,在园绝大部分为失能失智、年老体弱的老人。随着都市村庄改造,枣庄社区面临拆迁,老年公寓也面临搬迁,我们应积极配合政府做好拆迁和老人的安置工作……

  “经劝说,有十几位老人被家属接走,可有的转一圈后又被送回来了。”李秀丽说,年近八旬的陈老太太是其中之一,老人脑血栓后遗症几乎成了植物人,在这里住了10年,家人觉得服务人员对老人非常了解,便于更好照顾。

  走走、回回,原来的168位老人,现如今还有156位。“搬到哪儿,我就跟着去哪儿。”84岁的李秦氏被儿子从周口接到郑州,在这里住了七八年,啥都习惯了,觉得这儿就是家。

  在此工作近10年的张便,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照顾12位老人,长年相处,对每位老人的情况都很熟悉:赵老太太爱吃米,梁老太太爱吃面条……在她看来,很多老人在此长时间居住后,棉的单的都搬来了,“这儿真成家了。”

  忧虑最怕人问“地方找咋样了?”

  “地方找好了没呀?找好了赶紧搬。”几天前,臧晓辉接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担心,再不搬老年公寓用水用电可能受影响。

  往哪儿搬?也成老年公寓老人们的心事,服务员张便就经常被老人问起,她也跟着发愁。

  “现在离得近,骑车半小时能到,万一搬可远,想每天来看俺妈就难了。”来探望妈妈的沙女士也犯愁。她说,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后,家人请过30多个保姆,都留不住,只好送到离家最近的老年公寓,每天轮流来看望。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老人每天都会问服务员:几点了?听说“4点多了”,就知道孩子快来了。等不到孩子,就急地咬东西。

  “我想催又不敢催,知道孩子心里也很着急。”78岁的臧庶铭,每天都来老年公寓,见儿子臧晓辉到处跑着找地方,心里默默祈祷。

  这家老年公寓,对这父子俩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7年前,臧晓辉的妈妈想给植物人父亲找养老院,但一直找不到,干脆自己创办了这家“金秋益寿园”养老公寓,照顾自家老人的同时照顾别人。创办3年多后,她积劳成疾,倒在公寓再没醒来,生前留下遗愿:让儿子经营好这个公寓,照顾好老人。

  从起初的几位老人,到后来的几十位上百位老人,一心操持老年公寓的父子俩,都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我记不清哭了多少回。”扎在这里干了16年的李秀丽,对养老公寓也感情很深。以往她听到动静会担心有老人摔倒,如今听见动静,最怕的是有人来拆迁了。

  作为院长,臧晓辉承受的压力最大。他说,去年9月18日从社区公告栏里看到要拆迁改造的消息,就开始为往哪儿搬犯愁,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最怕人问:地方找咋样了?

  努力 近7个月找过100多个地方

  “养老院搬到哪儿,就跟到哪儿。”不少老人和家属的态度,让臧晓辉感动之余深感不安,能做的就是努力找新的落脚地。

  他觉得合适的地方应该满足这几个条件:离医院近,老人一旦有危急情况方便救治;租金适中,核算后的收费让大多数家属能承受得起;另外,老人家属最需要“一碗汤的距离”—最好在市区,相距自己家不能太远,孩子在家给老人煲好的汤,带到养老机构最好还是热的。

  “我从去年9月到现在先后找了100多个地方,还没找到合适的。”他说,有的是民政系统领导帮忙推荐的,有的是老人家属提供的,也有他自己找的,从市区找到四环,连荥阳都去看了。

  给有着156位老人的老年公寓找新家,主要难在哪儿?

  臧晓辉说,首先是有“门槛儿”,以房屋为例,按照相关要求,老年公寓的房屋要有建筑许可证、消防许可证,仅此两项就有好多场地不过关;其次是租金,他看过沙口路一写字楼,面积2000多平方米,每年租金100多万元,核算后发现均摊到每位老人身上的床位费就要1000多元,加上其他成本,要想正常运转,平均每位老人每月需要三四千元,超过目前每人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费太多,也超出很多家属的承受能力。

  也怕再折腾。有些地方位置、租金差不多,一打听,日后也可能拆迁改造,只好作罢。

  尽管如此,还得继续找。昨天,臧晓辉又到西四环看一处地方,远不说,路也不太好;又去南阳路与农业路交叉口附近看一处废弃厂房,床位容纳量没现在多,年租金七八十万,还需要一大笔改造费……

  期盼“一碗汤的距离”,难道只是奢望?

  臧庶铭有时也会出去找。市区内有些老校区闲着,臧庶铭去看了几处,有的地段不错,一问,人家直摇头,有的说不当家,有的说没打算给老年公寓用。

  “现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政府也接连发文,鼓励民间力量助力养老。我们也想干下去,可为啥找个落脚地方就这么难?”臧庶铭说,这家老年公寓是郑州市开办最早、金水区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机构,曾荣获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老龄委“窗口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民政部门领导也曾前来视察。但在如今的搬迁难题面前,这些都显得很无力。他发现,随着城市发展,幼儿园越来越多,离家越来越近,养老机构却越来越“边缘化”,在三环以内尤其难立足。

  “要解决好养老问题,肯定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关键时候,政府能不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入住老人的家属张先生提议,性价比较高的民营养老机构,是在帮老百姓也是帮政府解决养老问题。他还提议,如今多所高校搬往新校区,一些老校区的闲置房屋加以改造后作为老年公寓,是不错的出路。

  “我得抓紧继续找地方,也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臧晓辉记得清明节祭奠母亲时,自己告慰母亲的话:只要有我在,一定会给这些老人照顾好。但明天会怎样,他却不知道。

  链接

  各级政府部门曾出台政策鼓励养老产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老年人2亿多,其中高龄、失能、失智等需要照顾的老人约有4000万。我国多地存在养老床位短缺现象,我省养老床位还有16万多张的缺口。在业内人士看来,民营资本投资养老行业积极性很高,可受益回报普遍不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原因。

  为鼓励民间资本助力养老服务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出台多个相关文件,比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精神,民政部曾出台《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就包括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机构养老服务。

  2014年初,我省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出,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投资老年产业发展,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还提出,各市、县年度用地计划要合理安排养老服务用地需求,并向社会公布。 (大河网 记者蔡君彦文许俊文摄影)

相关热词搜索:养老院 郑州 老人

上一篇:“以房养老”不如放租稳妥,还怎么玩呢?
下一篇:王勇:做好推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融合发展等几项重点工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