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发布
2015-12-18 15:47:15   来源:   评论:0 点击:

4月29日,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中心在上海发布《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报告就我国老龄化现状、老年人群健康风险、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等问题提出分析建议。

探索“医养结合”模式,《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发布

  4月29日,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中心在上海发布《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报告就我国老龄化现状、老年人群健康风险、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等问题提出分析建议。

  老年人群健康风险偏高

  该报告负责人、山东大学教授徐凌忠表示,中国老龄化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现象严重的特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呈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9%。65岁以上老年人从7%上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27年,中国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到21世纪下半叶,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水平为25-30%,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期也越来越长。

  报告发现,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口自评健康状况在各维度出现问题的比例上升,躯体方面问题增加幅度大于心理健康;自评健康得分随年龄增加而下降。8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评健康得分低于70分,行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差,健康状况低于其他年龄组。

  此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物质支持需求占29.7%,精神关怀需求占27.9%,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北京、上海、成都、四川4个城市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9%,呈现上升趋势,到2020年,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将达到1020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高出一般人群10%-20%。

  报告指出,尽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量大,但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不足。应就诊未就诊比例超过70%,应住院未住院比例接近4%,经济困难是老年人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从60岁以上老年人因病就诊、住院、自我医疗、残障照顾四个方面测算,我国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从1993年的775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4283亿元,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年均增长12.9%,超过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居民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

  医疗卫生服务面临老龄化挑战

  报告就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认为:

  首先,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由于老年人是慢性病高发人群,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消费人群,其主要卫生服务需求以基本医疗和日常护理照顾为主,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老年人基本医疗与日常护理照顾服务的重要场所。但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也不能较好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

  其次,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医疗保障体系亟待完善。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但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医疗需要特点。由于老年人比其他人群需要更多的基本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而且其医疗费用远高于劳动力人口。但由于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很可能就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些问题更为突出。此外,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针对老年人的保险服务项目极少,甚至将老年人排除在保险范畴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获得保险服务。

  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任重道远。老年人群具有经济脆弱、心理脆弱、生理脆弱等问题,而且失能失智问题突出,也易于产生抑郁、孤独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急需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而我国目前社会环境下,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服务多数仅停留在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多来自子女和其他亲属,对老年人的补贴政策少,额度低。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能实现与家庭功能有效互补,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第四,养老服务供给与实际养老服务需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多数为社会福利院,不具备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功能,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不得不在养老院、家庭、医院间奔波,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医疗和养老服务不能形成有效对接,影响了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有效利用。2014年我国有养老床位551.4万张,每千老年人26张,与“十三五”目标(35张)上有较大距离,低于欧美国家平均水平(40张)。同时,我国养老机构存在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一方面,我国的养老机构多数由民政部门举办,基本没有医疗和护理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因此报告认为,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建立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养老服务等为一体,实现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我国老年人的经济弱势特点和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 可考虑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基于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免费(定额免费)照顾制度,这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同时对于实现基层运行新机制及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意义重大。

  老年人的生理弱势决定了其需要长期护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认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恰逢其时,也从制度上保障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开展老年医疗护理保险试点,在此基础上依托二、三级医院开展医疗专护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适时推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弱势特点,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尤其是建设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等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护。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志愿者,定期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支持和精神慰藉;鼓励非盈利组织参与养老支持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开展扶困助老活动,帮助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难。

  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增加日间照料床位;部分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不到标准,可整合利用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对于空置的学校、幼儿园、企事业厂房等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接管,将其改造成为养老院或托老机构,设立养老床位,缓解养老床位紧张问题。

  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的基本医疗照顾和护理服务,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可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病床和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互补等多种形式实现,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李玉)

相关热词搜索:医疗卫生 模式

上一篇:第四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今天开幕,五大看点
下一篇:北京城建急甩曜阳国际老年公寓 三次挂牌无人接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