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专家:创新尽孝形式,家庭养老传统不能丢
2015-12-30 16:12: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中国正在加速进入“银发社会”,2014年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达2 12亿,2050年将达5亿,约占总人口的34%。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大潮,政府和社会“养老”固然责无旁贷,家庭和子女养老传统更不能丢。

  中国正在加速进入“银发社会”,2014年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达2.12亿,2050年将达5亿,约占总人口的34%。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口老龄化大潮,政府和社会“养老”固然责无旁贷,家庭和子女养老传统更不能丢。

  讨论养老问题,必须放置在中国孝文化语境下。按照儒家观点,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基石和教化的源头。千百年来,这一思想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历久不衰,积淀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传统,并与世界其他文明显著区别开来。

  在古代,养老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孝文化的重心是强调子女既要赡养老人,更要敬养老人。赡养是指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使其衣食无忧,生活安康;后者是指敬爱父母,使其精神愉悦,生活幸福。仅能赡养而不能敬养,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和家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家庭和子女养老传统形成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独子化、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家庭成员结构变成“八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型,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人口流动持续加剧,数以亿计常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甚至也没有财力常回家看看,许多“空巢老人”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面对上述困境,政府除保留传统养老职能外,更重要的是改革完善养老制度及其政策体系,如使退休制度、养老金制度更均等、更公平,等等。至于社会养老,发展空间极大,完全可通过老年保险、公寓、医疗以及文化休闲旅游活动等,将“银发产业”发展成为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朝阳产业”。

  不过,政府和社会虽可舒缓养老压力,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原因在于,老人很难从政府和社会机构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子女不在父母膝下尽孝,良心有所未安,甚至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痛。

  当然,弘扬孝文化既要破除对孝道的误解,也要创新尽孝形式。比如,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在人口流动加剧的现代工商社会,坚守起来十分困难,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多与父母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同样是对“父母在,不远游”精神的坚守。

  无论如何,孝道是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根基与灵魂,孔子就曾把“老者安之”和“老有所终”作为大同理想的要素,孟子也曾把“养生送死无憾”作为王道社会的起点。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养老职能,也要坚守家庭和子女养老传统,使天下父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有所终,无疑会使“中国梦”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作者王更化,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形式 传统 家庭

上一篇:联盟二期:养老产业投融资实战研修班招生简章
下一篇:借鉴台湾经验,创新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挑战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