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上海两会|韩正:在更综合更宏观视野下考虑养老
2016-01-29 09:40: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现在上海的老年人关心什么? 中年人在想什么?青年人关心什么?”上海市人代会昨天审议《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市委书记韩正参加了杨浦区的分组审议。他没有就养老谈养老,而是纵贯老、中、青各类人群谈民生工作。
 

  “现在上海的老年人关心什么? 中年人在想什么?青年人关心什么?”上海市人代会昨天审议《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市委书记韩正参加了杨浦区的分组审议。他没有就养老谈养老,而是纵贯老、中、青各类人群谈民生工作。

  韩正说,中年人希望父母生活好一点,孩子能够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学校,孩子生病,排队不要太长,自己的收入能够高一点;青年人关心的是创业、就业的机会多一点,房价不要太高,拍车牌不要太难。尽管老年人的定义是60岁以上,不过如果精准分析,他们中还有“老年人中的青年人”“老年人中的中年人”和“真正的老年人”,不同老年群体的诉求也是不同的。

  韩正提到,现在社会主体的家庭结构是“421结构”(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社会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和社会人群的结构有关系。”

  韩正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养老问题,要把老龄化问题放在更综合也更宏观的视野下考虑。

  看看老中青不同人群的关切所系,就能明白每代人都有各自要负担的东西。而公共资源就像一个家庭的公共财富,总体上供不应求,不可能尽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总要根据轻重缓急有所倾斜,又要在理性分配中确保公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民生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准施策”的原则,对公共部门的技术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说东道西

  近些年“两会”谈养老的越来越多,养老体系、养老床位、居家护理、老年教育、老年维权……我们能想到的方面代表委员们都提过。

  对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常常存在不止一种方向的观点和建议。有时候,这个代表说东,那个委员说西,单独听都很有道理,放到一起却未必兼容。

  比如以房养老。上届市人大代表姚俭建曾建议上海研究以房养老问题,还提出过七类参考模式,表达了美好的愿景;本届市人大代表吴建荣曾公开表示,以房养老门槛较高,操作性不强。

  社会对这个问题的争议也是一样。论现实案例,知名人士有北大教授钱理群,普通人士有曹家渡老太张学敏,他们都是卖房养老的实践者。但“以房养老不可行”的观点时常被舆论自动“置顶”,很多人认为,以房养老是少部分经济无虞、观念超脱的老人的选择,官方不该鼓励这种尝试。

  去年,徐汇区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申请受理,全区老年人都可以递交申请,按照评估结果接受相应等级的养老服务。市人大代表许利认为,统一需求评估的方向是对的,但是门槛、受理时间、服务标准“还欠缺火候”,申请条件相对苛刻,把很多老人挡在了门外。记者从徐汇区民政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徐汇共有1662人次提出申请,经评估向599人派送服务,但由于服务资源不足,一部分老人还在轮候中,包括养老机构轮候者66人,护理机构轮候者12人。也就是说,即便此时降低门槛,也难以实现让更多老人受益的良好初衷。

  左右为难

  如果跨出养老领域看养老,左右为难的境地更多。

  作为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很早就意识到医疗支持对于养老的重要意义,近几年国家提倡“医养结合”,上海也作了诸多实践,例如推出“社区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项目,有需求的老人可以申请上门医疗护理服务。

  本报曾对试点近两年的高龄护理计划做过调研,医疗护理员上门一次收费50元,医保承担80%,老人承担20%,也就是10元。这个自付比例一些老人嫌贵。昨天,在人代会虹口组的分组审议会场,虹口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月娟透露,这个项目今年起在全市推广,护理费用的分摊比例有所调整,医保承担90%。

  但有卫生领域人士对此有些疑惑:医保资金管不管护理的事?如果试点项目全面推开,医保负担会不会太重?今年,上海民革向市政协提交集体提案,呼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和高龄护理计划目的一致,但覆盖面更广、保障更完善。提及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提案明确表示不能死守医保基金,“医保基金并无护理功能,大量挪用实际侵害了多数参保人的利益。长远来看,应建立一个政府补贴、保险缴费和使用者负担三源合一的筹资机制。”

  变量

  养老不是孤立的问题。当我们讨论床位的时候,我们也在讨论空间问题;当我们讨论“医养结合”的时候,我们也在讨论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当我们讨论以房养老的时候,我们想到了传统观念、70年产权、“房奴”、社会诚信等等。

  正如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四个老人和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互相依存,家庭资源三代人共享,老人用哪些资源,怎么个用法,对后面两代人有直接影响。

  记者去宝山养老公寓采访时,张学敏原先所在的康定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刚毅一路陪同,顺口说了自己的故事:

  “我父亲八十多岁,不愿意去养老院。他有一种老观念,觉得父母进养老院就意味着子女不孝。他不希望别人这样看待我。我老婆50岁退休,我的父母、她的父母,四个老人基本都靠她照顾,幸好有她在。以房养老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家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小孩,中间的这对夫妻压力多大? 国家政策在变,以后退休年龄要延长,二孩政策又放开了,中间这代人的负担更加重了。等我老了,我要尽量减轻子女的负担,我不介意住养老院,以房养老不一定要卖房,出租也可以啊,孩子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资助一点。”

  随便几句话,至少扯进了四代人。每代人的观念和需求都不一样,而且他们的需求处在变动之中,延长退休、开放“二孩”这些变量,随时影响家庭资源的分配。

  文汇报 记者 钱蓓

相关热词搜索:上海 宏观 视野

上一篇:北京|2020年养老机构全部医养结合
下一篇:2015年养老地产出现四大创新 但依然不赚钱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