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广州:老年“广漂”两年翻一倍,最大问题是孤独
2016-10-21 11:14:46   来源:   评论:0 点击:

“老漂族”是近年来常被提起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年人。走进广州任意一个小区或公园,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会有一些从外地来穗、帮助儿女带孩子的老人。
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议程(10.16发布)
现在报名七折优惠,电话/微信:13001134288

       ■在广州的住宅小区里,经常能看到老人结伴一起在照看孩子,这些老人当中有不少都是来自外乡的“老漂”。
 
       广州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14年广州60岁以上流动人口超13万, 多为帮儿女照顾孙辈的外乡老人
 
        “老漂族”是近年来常被提起的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生活的城市的老年人。走进广州任意一个小区或公园,在那些带着孙辈游乐的老年人中,总会有一些从外地来穗、帮助儿女带孩子的老人。
 
         身为长者,他们看上去忙碌安然,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远离故土、漂泊在异乡的个中滋味,旁人很难体味。一头是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一头是难舍难分的老伴或故园。广州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广州6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13.12万人。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进居住在广州的“老漂族”,聚焦他们在异乡的晚年生活。
 
           数据
         老年“广漂”两年翻一倍
 
         在广州,有这么一群老年人,大多年过半百,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却要离开生活已久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落脚。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来往于家和幼儿园之间;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漂”。“老漂”,顾名思义就是:老了,还在漂泊。
 
        近年来,广州的来穗老龄人口呈现递增的趋势,据广州市民政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穗60岁以上流动人口增幅显著,达到13.12万人,较2012年翻了近一倍。
 
        目前,对于老龄人口来穗的目的并没有官方调查,甚至连统计人数也是个“麻烦事”。某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群体其实非常隐蔽,统计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大多数‘老漂’在广州都是在儿女家居住,所以无论是出租屋登记还是居住证都不需办理。他们过着如候鸟一般的生活,一会儿女需要了就过来,住一段时间又走了。”
 
        来穗主要为带娃,少数为打工
 
        采访中记者发现,“老漂族”数量逐年攀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与照顾子女以及子女下一代有关。这一说法也在广州市义工联资深为老服务社工林晓芬那里得到了印证。林晓芬说,义工联从2009年开始为老服务项目,近年来他们服务的来穗长者越来越多,这些长者集中在市区新楼盘,老人们来穗主要还是为了孙辈。
 
        在新快报记者走访的30位“老漂”中,20位是从老家来广州为子女带孩子的,7位是来养老的,3位是来打工的。从年龄段来看,3位打工者年龄分别为57岁、58岁、61岁。看孩子的年龄在55-70岁之间,70岁的“老漂”以养老为主,但也会顺便照顾孙子外孙。在这些“老漂”中,有18名是女性,她们有的和老伴一起,有的则把老伴留在老家,自己在广州生活。
 
        心声
       “没有自己的生活”
 
        “宝宝,爷爷在这边!”每天下午4时零5分,张老伯会准时在幼儿园门前,接他的孙子放学。一年前,张老伯和老伴从武汉来到广州帮儿子带小孩。“等孙子大了,我们还是想回武汉。”
 
          家住东川路的张老伯说:“我和我老伴在武汉都是大学里老年合唱团的成员,我们退休后都很喜欢搞文艺,参加合唱团还经常到处去比赛。大家都是老年人、老同事,一周都要聚在一起好几次,很开心的。”他叹气道,“来到广州,可以见到儿子孙子,可是没有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张老伯现在和老伴只能自己在家练习唱歌。“我们一年多没有见到合唱团的团友们了,也没有参加集体活动。
 
       “最大问题是孤独”
 
         62岁的肖女士是湖南永州人,去年女儿嫁到广州结婚生子,肖女士的丈夫还没退休,她独自一人到广州照顾女儿生产,帮女儿带宝宝。
 
        “我现在感到最大问题是孤独。”肖女士说,“我女儿和女婿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我一个人在家带宝宝,没人说话。加上我习惯说湖南方言,普通话也很少说,偶尔抱着孩子出去逛逛,也很少与别人沟通。因为家住老城区,附近街坊说的都是我完全听不懂的粤语,也很难跟邻居聊天。有时候晚上就给我老伴或者老朋友打电话聊一小会。”
 
      “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刚退休的陈女士,不久前从广西梧州来穗,现在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女儿——每天早上要给女儿做早点,接着帮女儿做家务,最重要的就是为女儿做晚饭。
 
       陈女士的想法是,趁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帮女儿料理家务。“以后她还要结婚生孩子,她工作那么忙,不可能有精力照顾小孩。我给她做好家里的事情,让她能安心工作,过得轻松一点。”
 
        对陈女士来说,一方面,为能给女儿解除后顾之忧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也感到孤独。“我在老家亲戚朋友多,经常串门很热闹,晚上还去广场上跳跳舞,自从来了广州,每天去到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菜场。”蓝女士说,除了女儿,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探声
        属“隐形团体”难被关注
 
         在采访中,一些社工和义工认为:“老漂族”是较难被社会关注到的隐形团体。社工陈小姐告诉记者:“一方面,‘老漂族’不一定都是‘老、弱、病、残、贫困’等群体,他们的需求很难被发现,再加上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大,导致社工往往想服务,也找不到服务对象。”
 
        汕头大学教授、社会人类学博士田广表示:“‘老漂族’出现,是因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父母觉得有义务尽全力支持他们,因此有许多老人离开家乡,来到儿女所在城市。”田广认为,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多些制度温情,在养老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为“老漂族”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那些不得不跟着孩子到异地来居住、养老的老人提供更多的保障,让他们留在异地心里也觉得踏实,能够活得心神安定,有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等组织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棋牌、跳舞、健身等生活平台,把“宅”在家里的“老漂族”请进社区,帮助“老漂族”融入新环境、安享晚年。
 
       社工搭建“老漂”社交平台
 
       记者了解到,在广州有一群义工和社工很早就关注到“老漂”这个群体,比如广州市助励社会服务发展社。负责人王鑫社工告诉记者:“孤独感和漂泊感,这是很多来穗长者可能会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从家里走出来,融入社区。”
 
         “语言不通造成交流障碍,长者可能渐渐变得孤独,不愿与他人交流。”王鑫表示,助励社在社区内,为“老漂族”开展“常青学堂”及“志愿者学堂”,设有“常青老漂族社区支援计划”、“社区志愿者发展计划”等项目,帮助“老漂族”实现从“他助-自助-助他”,最终融入社区。
 
         老人们的空余时间往往与年轻人不同,白天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来说是忙碌的,对于随迁的老人们来说也是最“活跃”的时间。社区通过挖掘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傅们,组建各类老年社团。王鑫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很多志同道合的老人成为朋友,同时还能减少陌生城市带来的孤独感,让老人们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渐渐融入社区,产生新的归属情愫。”
 
        让“老漂”成为社区志愿者
 
        据了解,在前不久的重阳节之际,广州天河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向社会组织广仁来穗人员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组织了辖区内100余位来穗长者登船游珠江。市义工联近年来也开始设计了不少针对来穗长者的关怀活动,如到市区内新楼盘开设长者粤语学习班,并通过兴趣班、游园会等活动挖掘长者才艺,通过活动为老人搭建社交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很多的“老漂族”都乐意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其他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家住天河龙口东路的陈伯介绍说,“每周二早上,社区都有志愿服务,免费理发、免费量血压、免费缝补,免费小家电维修等等,这些志愿者都是住在我们小区内的老人,每周他们都会来社区做志愿服务,不求回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老人们还建立了彼此的交流圈子,不知不觉中也营造了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
 
【故事】
 
1
       牵挂!
      老漂的“新分居”时代
       总是想回家 心里像猫抓
 
       四年前,30岁的女儿怀孕了,58岁的刘女士在单位办了内退,从四川赶来广州照顾女儿、带孙子,在广州一住就是四年。终于盼到和女儿一起生活,可刘女士心里却不是个滋味。
 
       “心里总像是有猫在抓,特别想回老家。”刚来广州时,刘女士觉得很快乐,女儿女婿带她逛广州游珠江,她兴奋地参观着女儿定居的大城市,但很快,这种兴奋就变成了无聊和落寞。“有时候一天都和别人说不到几句话。”刘女士说,自己乡音重,在小区遛娃时跟人聊天很费劲,别人往往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这让她很沮丧。
 
        自从有了微信之后,刘女士经常和老家的朋友视频聊天,往往一聊就是个把小时,她说,虽然在广州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但总感觉生分,还是和老家处了大半辈子的朋友聊得来。
 
       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女儿女婿工作又很忙,这让刘女士陷入孤独,人都说“年少夫妻老来伴”,来广州的这几年,刘女士对这句话算是有了深刻体会。
 
       刘女士老伴上有90岁老母亲要照顾,不能和她一起来广州,老两口不得不过上了“异地分居”生活。“以前一起过日子吧,没觉得谁离不了谁。”这几年,刘女士和老伴每年相聚的时间才个把月,结婚三十多年,老两口从来没有这么分开过。
 
        在广州,刘女士总惦记家里的老伴,刘女士就像是“候鸟”,每年在四川老家和广州之间迁徙,“在广州,就操心家里的老头儿,怕他吃不好穿不好,怕他生病了自己扛不告诉我们。”一回到四川老家,刘女士对广州的小孙子又是想得不行。
 
        对于一辈子没离开过四川老家的刘女士来说,这是一种陌生的体验,“有时候特别想回去住上几个月,但娃离不了人,想把娃带回去养,女儿女婿又不同意”。
 
2
       委屈!
      观念不同经常被“训”
       一根香烟引发家庭内战
 
         自从半年前来到儿子家里之后,老陶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不自在。老陶今年60岁,原本在农村家里什么都是他说了算,而如今到了城里,他感觉自己住到了“监狱里”。不久前他还上演了一出“离家出走”事件,起因竟是一根小小的香烟。
 
         因为这场抽烟引发的家庭矛盾,老陶一气之下回到了农村老家。“干啥都不自由,想抽烟都不行。”老陶说,“儿媳妇说抽烟对孩子不好,而且她也受不了烟味,所以不让我在家里抽烟,每次抽烟我都在阳台上把窗户开着,或者直接去楼道里抽。”
 
        “每天我也没事,我不懂照顾孩子,顶多逗孩子玩玩,闷在房子里着急得很,除了看电视,就是和老伴带着孩子下楼遛弯儿。”老陶说,有天下午,老伴在厨房做饭,自己坐着看电视,习惯性地就抽了根烟。“在农村习惯了,谁抽烟还开窗啊,直到老伴闻到烟味才赶紧从厨房跑出来提醒我快把窗户打开。”老陶说,“尽管这样,儿媳妇这时已经下班回来了,进门闻到烟味,一晚上都没给我好脸色看,晚饭也没吃,抱了孩子就进屋了。”
 
          老陶一气之下,让老伴收拾了行李,连夜就要回老家。“也不是嫌孩子给我脸色看,在城里生活真不方便,憋屈得很,不像村里,大家都自由惯了。”生活习惯上的约束,让老陶觉得与城里格格不入,他说什么都不会继续待在广州了。
 
3
         苦闷!
        没有人唠嗑过得像哑巴
        买菜时把价钱问个遍
 
        今年61岁的黄奶奶最近很开心,因为自己老家的邻居要来广州的儿子家小住几天。这几天,她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来到邻居住处,向老邻居吐了好几天苦水。“每天儿子儿媳出去以后,我就成‘哑巴’了,除了买菜、接送孙子几乎不出门,左邻右舍都不认识,基本没人可以和自己唠嗑。只能买菜的时候跟卖菜的多聊几句,把每种菜的价格都问一遍,就算不买也得问一遍。”
 
          回想起自己刚刚退休的日子,黄奶奶说,那才叫舒心。每天上午买买菜,跟邻居聊聊天。到了下午,就约上好几个姐妹去公园锻炼、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县城虽小,但是出门大多步行就能到,每天生活别提有多惬意了。“虽说这里条件好,城市漂亮,道路宽敞,房子舒适,可是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开心的。”黄奶奶表示,在广州自己一个人从来不出远门,出去吃饭、逛公园都有儿子、儿媳陪着,害怕自己一个人出去会走丢。
 
■新快报记者 周聪/文 孙毅/图
 
1、2016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议程(10.16发布)
合作、报名电话/微信:13001134288
2、【邀请函】2016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
3、新华网: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4、国搜头条:2016中国生态养老发展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5、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简介(11.10-12)
6、全新改版:300万字的养老产业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广州 问题

上一篇:北大国发院养老研究报告:三成老人有抑郁症状
下一篇:即将亮相北京老博会的生态木屋,原来是这样子的......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