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激辩养老改革】“延迟领取养老金”说法是在偷换概念
2014-02-10 15:41: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到2035年,中国就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意味着每两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一个老人,各个国家在进入这个时点之前必须做好准备。

  【光明网】“延迟领取养老金”说法是在偷换概念

  “到2035年,中国就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意味着每两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一个老人,各个国家在进入这个时点之前必须做好准备。所以,我们才从现在开始提出延迟领取养老金。”清华大学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的起草者之一、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今日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实际上我们谈的延迟领取养老金,并非延迟退休。(8月21日,人民网)

  一个人名义上已经退休了,却拿不到养老金,这样的养老体系设计恐怕大有问题。按照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所言,他们设计的养老改革体制方案,竟然就是这样起草的。事实上,延迟领取养老金,即意味着一个人按照正常年龄退休后,有一段时间将拿不到养老金。说这不是延迟退休,根本上就是在偷换概念。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养老基金的压力。

  其实道理已经说过很多回,公众之所以对延迟退休有很大意见,根本就在于现有的养老体制太不公平。当下养老制度给大部分阶层、群体造成严重的公平性焦虑。普通公众(及其所在的企业)承担了较重的负担,却享受不到不需要自己掏钱或缴纳很少养老金的事业单位、机关单位职工那样的养老待遇。

  这也就是公众抱怨强烈的养老“双轨制”:养老制度在中国实际是“一国两制”,准确说是“一国三制”。大部分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职工在金字塔的顶端,紧接着的是城镇职工,最后是只能享受城乡居民养老的城乡居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要搞延迟领取退休金,公众不反对恐怕不是正常理性的人。不否认,为了适应未来人口寿命预期的提高,十几年甚至更早之前,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他们或是在既定现收现付制下提高退休年龄,或是通过引入个人账户和建立积累制,改变制度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压力更大,延迟退休可能不可避免。但在公平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的背景下,以养老缺口或其他任何借口,说要推行延迟退休、搞所谓延迟领取退休金,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事实就是用穷人的钱补贴富人,这很不公平。

  作为整个社保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公众对早日启动养老双轨制改革翘首以盼,这才是正途。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对《人民日报》谈养老问题时称,制度的最终统一,也就是“并轨”,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方向虽然已定,却尚无具体时间表,这和公众的期待距离较大。

  可以理解,任何个体和群体都是有利己倾向的,体制内人员对养老并轨后待遇下降的担忧,当然是最直接的阻力。但从大局来看,如果能够实现养老并轨,对于促进公平、解决养老金缺口都是好事。任何改革都是博弈和妥协的过程,养老并轨完全可以尽量不降低被改革群体的养老待遇,以减小改革阻力。但关键是要动起来,让公众感觉到改革的决心和诚意。解决好公平问题之后,再谈延迟退休也好、延迟领取养老金也好,公众必然会更理解。(张燕)

  【每日经济新闻】:养老金改革不能再打口水仗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从“老有所依”到“老有善养”,不只是一代人的梦想。人多了、钱少了,养老金改革,成为一个复杂而敏感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命题——所谓复杂敏感,在于此消彼长的利益博弈;而不得不面对,则是不改不行的现实所逼。

  目前,人社部等正在抓紧研究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方案。8月22日《新京报》称:清华大学版的方案建议,在“统账结合”基础上,将养老金变为“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的二元结构。前者保基本,后者拉开差距。他们建议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也建议延长领取退休金年龄。

  清华版方案刚一出炉,不出所料地骂声一片。所骂的无非是两个意思:一是延迟领取退休金有悖契约精神。说好了的事情,怎么能忽然就变化?二是“并轨”太慢,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仍像在玩 “拖字诀”。眼下要做的,恐怕还是在“快改”、“精改”、“大改”的原则下,真正从 “坐而论道”的口水仗中抽身出来,直面问题,做点实事。

  一者,养老金改革,民主讨论重要,集中决策也重要。与其在哪儿破而不立、总是幻想拿出“普大喜奔”的方案兼济苍生,倒不如哪怕是从不完美的方案开始,边改边试、边论边行。骂清华版方案的,大多是冲着断章取义的网络标题而去,可是,有几个人仔细甄别过方案、或者耐心听听主笔者的构想?数字是最好的说理。据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年》的统计数据,2011年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额突破两万亿元,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达14个。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2012年前的十余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专家推算,养老金被通胀“摊薄”约6000亿元。拖一年,缺口大一点、失保人数多一点——中国的老人还等得起吗?

  二者,养老金改革迟滞不前,说到底还是制度设计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这几年,顶层设计在反思收入分配上的公平症结,但有一点被舆论所忽略:任何领域、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都是相对协调,而不可能同步行走。养老改革吁求效率,而各方博弈旨在公平。拖,解决不了问题。就拿养老金“并轨”来说:对于减轻财政负担而言,“削高就低”肯定最有利,为了减少阻力,2008年,国家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改革。但是,因为有些人不高兴,因此“困难重重”。于是,“提低就高”被认为是“并轨”改革的新方向。问题是,在全覆盖的要求下,政府财政猴年马月才能完成 “就高”的目标?如果真“就高”了,这养老金还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保基本”的意思吗?胶着不下的结果,还是“低”的群体继续“受伤”。

  此外,在民众关注领取退休金年龄等细节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了一点:任何改革,具体而微的探讨固然热闹,制度层面的严谨更为重要。如果兜底的制度不能看好“管钱”的权力,养命钱也可能成为稀疏平常的“唐僧肉”。

  基本养老是国家的底线责任,这是养老金改革的共识。但要让养老问题更稳妥解决,恐怕还是应该看到 “国家责任”、“市场机制”、“个人担当”这三驾马车的协同运作。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养老责任分担也未必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养老金改革箭在弦上,面对各色版本,还是平心静气商榷为好。

  【华商报】:养老制度改革当融弹性化理念

  养老制度改革牵动各界敏感的神经。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近期公开了其关于养老金顶层设计的方案,方案中关于“从2015年开始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2030年之前完成男女职工和居民65岁领取养老金”的论述引起社会激烈争论。

  虽然延迟领取养老金并不必然意味着延迟退休,但仍然引发了舆论界热议,由此可见养老制度改革之不易。需要指出的是,养老制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其改革举措当以人口结构动态变化为重要调整依据,并从维护代际公平的实际呼声出发,以弹性化的方式渐次深入推进。

  事实上,一场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主导方向的养老制度改革已在海外国家渐成潮流。例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韩国领取养老金的年龄2013年由60岁调整为61岁,2033年将提高至65岁。尤其是在欧债危机阴霾下,部分发达国家已将延迟退休作为财政紧缩政策的一部分推出。但应当强调的是,财政状况及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水平并非助推延迟退休之风的主要理由。一个重要例证就是,德国是第一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采取现收现付财务模式的国家,其养老账户资金始终充足,但仍然决定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延迟退休年龄,到2029年将由现行的65岁逐步延长到67岁。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虽然目前养老金收支结构性矛盾突出,有关部门正着手通过全国统筹、充盈资金流入渠道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但延迟领取养老金或延迟退休制度对缓解养老金压力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为从动态的角度看,目前推迟领取养老金的人士,未来将会领取更高标准的退休金,如果劳动者平均寿命没有明显变化,那么延迟领取之策在理论上并不能显著减少养老金支出规模。就此而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受教育年限延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才是催生延迟领取养老金改革构想的根本原因。

  现行退休年龄是由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性法规所规定,显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当前人均寿命、劳动环境与相关行政法规出台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退休年龄的设计应当做出适时改进。但此前民调显示,许多人认为退休福利将会因此受损,而且一些声音还担忧此举会加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可见,退休年龄的重新设定关乎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

  从国外经验看,延迟退休政策同样面临各种舆论压力,政府部门往往采取柔性化政策予以平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在规定法定退休年龄的同时,允许工作满10年的劳动者在年满62周岁时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但提前领取者养老金将按比例递减。如此设计,赋予劳动者选择工作与退休的自由空间。相形之下,我国在养老制度改革过程中同样应多倾听民意,在秉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吸纳更多现实因素,并给予一定的缓冲和选择的余地,唯有如此才可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与民生诉求间的趋同。

  (马红漫经济学博士)

  ---------------------------------------


相关热词搜索:激辩 养老 改革

上一篇:上市公司看好养老产业
下一篇:杨燕绥:延迟领养老金非延迟退休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