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专题报道:老龄化时代的护工故事
2015-12-30 09:17:3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当前,各大医院和养老院里的护工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能缺少”的角色,护工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全国护工缺口达到千万级。找一个好护工很难。

  当前,各大医院和养老院里的护工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能缺少”的角色,护工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全国护工缺口达到千万级。找一个好护工很难。

  需求大,供给严重不足

  游老太太去世已有3个月,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南城乡50岁的刘玉莲还时不时梦到老太太。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玉莲护理了老人一年零一个月。老人去世后,四个女儿时不常会给刘玉莲打个电话,双方就像亲戚一样。老人的小女儿黄向群告诉记者,母亲瘫痪在床一年多时间,自己四姐妹都要上班,母亲绝大多数时间由刘玉莲陪伴照顾。“母亲对她很依赖,帮老人翻身、穿衣服比我们这些做女儿的干得都好。”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又都盼着子女成龙成凤,愿意从事这护工一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向群在劳动部门工作,母亲生病之后她才发现,找一个满意的护工是多么难。“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我只求认真负责,是否有专业看护资质、文化水平等根本顾不上。”她说。

  护工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职业。由于我国护理人员资源不足、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护工需求量不断增加。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区护理人才队伍现状”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地区护理人才需求量为8.2万至8.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近50%,服务范围覆盖了北京各个医院与养老院。

  据统计,以养老护理员为例,目前,全国大约只有29万养老护理员,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万,即便按照1个护理员看护3个老人的标准,这个缺口也至少是1000万以上。尤其是有资质的、一线的护理人员更是匮乏。

  从一些陪护中心的业务情况也能看出供需矛盾的端倪。雷存光9年前创办了南昌瑞祥陪护中心,于2008年登记注册为公司,负责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患陪护服务业务。经过近10年的发展,雷存光的公司现有员工280余名,负责医院里ICU、新生儿科、感染科等建立了探视制度的封闭科室病患看护。

  每天看护费用160元,雷存光的员工从来不愁没活做,经常遇到有订单派不出人的尴尬,公司每月要放弃二三十个找上门来的客户。

  “红杜鹃”家政是江西省妇联的高端品牌。江西省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涂拥军告诉记者,因为经过公司培训的专业护工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公司搭建的服务平台只设计了在线咨询功能,不敢直接开展预订服务。“如果完全放开,存在近50%的缺口。”

  好护工坐地起价

  供需无法对接,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护工不好找,找个好护工更是难上加难,同时一些好护工也是坐地起价,价格不断攀升。

  “护工是自己找的,恨不得每周都要提要求涨价。”在北京郊区一家三甲医院,侯先生的母亲因胃癌晚期入院,由于工作缠身,侯先生通过朋友介绍,安排护工刘女士照顾母亲。记者见到刘女士的时候,她刚刚收获了侯母送给她的一条丝巾和几样水果。“老太太对我挺好,有什么好东西也都想着我。”刘女士是河北人,不到50岁,做护工这行已有5年。

  “子女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陪护,有愧疚,希望护工能好好照料家人,处好关系,但这种心理慢慢成了他们要求涨工资的‘价码’。”侯先生说,护工不好找,靠谱的护工更不好找,通过观察,也清楚自己请来的护工并没有多少护理经验,基本等同于“保姆”的水平。说着话,侯先生问刘女士,今天都输了哪几种液,刘女士怎么也答不上来。“找个好护工,比找对象都难啊!”侯先生的家人无奈地感叹。

  “口碑好的护工都不便宜,重病患者陪护以及节假日期间收费更高。”一位护士告诉记者,即便是正规公司的护工,也是分不同档次和价码的。

  说起护工,许多患者及家属的感受是“又痛又无奈”,“离不开,惹不起,不雇又不行”成了最贴切的概括。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市民孙女士正在为给自己的父亲聘请护工之事发愁。“市面上的护工收费比较混乱,有120元一天的,也有160元一天的,甚至还有两三百一天的,没有定价标准。”孙女士说,听说口碑不错的护工要价基本都是一天两百元以上,就这样人家还挑活呢,要是正好赶上用工高峰,什么时候能轮上就难说了。

  孙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是照顾自己的父亲,所以希望找个男护工,一方面男护工力气更大,干活更利索;另一方面照顾卧床的父亲也更方便。当听说好的男护工更难找价格更高之后,她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护理缺乏专业性

  价格高也未必能照顾好,这是不少有过聘请护工经历人的共识。“护理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学问,就比如为病人翻身,对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法就不同,如果护理不当,对病人康复有很大的影响。”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告诉记者。

  采访中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一位护工竟然在吸氧护理中用茶水代替无菌蒸馏水,好在茶水有颜色,当时就发现了问题。“一些护工一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责任心,不知道他们的公司到底有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位护士告诉记者,当然也有经验丰富,比较勤劳有责任心的护工,能不能请到就得看运气了。

  有专业护理人士表示,一名合格的护工除了能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还应该能够发现病人病情的细微变化,并给予病人饮食、功能性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但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加剧了患者的病情。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生活能自理老人的护理主要是帮他们进行个人卫生清洁、买饭打水、陪伴聊天;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护工辅助他们进食、排泄、观察病情。

  另外,针对一些专科病患,护理人员需要专业知识培训,比如糖尿病的照护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多纤维、多蛋白类食物,并科学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中风老人多数有失能情况,看护中则要协助他们定期清洗身体,定时翻身,避免生褥疮。原则上,进食后半小时内不宜翻身。对于失智老人,要格外注意他们的行动,防止走失、跌倒、伤害、过饥或过饱等情况发生。

  目前护工群体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服务专业化的提升。以北京为例,调查显示,北京的护工群体中,89.71%的护工为非京籍,大多来自河北、陕西、甘肃等贫困地区的农村,女性占近77.44%。同时文化水平较低,初中以下学历占87.26%。而且流动性较大,具有农忙时回去务农,农闲时出来打工的特点。(半月谈记者鲁畅 高皓亮 林苗苗 翁晔)

  护工的诉说

  护工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不为人知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让我们走进其中,看看这里的江湖,听听这里的心声。

  护工的心声

  熟练地帮一旁的病人翻好身轻轻盖上被子,再查看一遍输液情况是否正常……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49岁的护工胡文松和往常一样忙碌着。高高瘦瘦的个子、黝黑的皮肤,鞋子擦得一尘不染,整个人看起来干净利落。在护工这个行当做了10多年,老胡去年考取了四川的“护工证”,再加上口碑很好,现在已经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正式护理员,算是端上了护工的“铁饭碗”。

  “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在老胡看来,护工的工作非常琐碎,常常还要受委屈。老胡说,做护工这么多年,其实最怕的还是家属的不理解。有一次,老胡照顾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大爷,年纪其实比老胡也大不了几岁。半夜大爷发烧、一直呕吐不停,儿女忙着工作又不在身边,全是老胡一人照看,喂药、擦洗身体、换尿布,帮大爷翻身。一夜下来,老胡的膀子都累得动不了了。但是,第二天早上,大爷的子女来病房时,还是责怪老胡没照顾好,还说了些难听话。“当时我心里挺窝火的,但也理解他们做儿女的心情,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回忆起这些年受的委屈,老胡笑着说,做护工的一项看家本事就是“心大”能忍,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让老胡难过的是,还是有很多人并不理解护工,觉得护工是“伺候人的”“低人一等”。“在医院里碰到老乡,也不好意思说我是干啥的。”老胡低下头说,这么多年,因为害怕乡亲们笑话,每年春节回家时,亲戚问起来他们老两口在成都做啥工作,老胡和老伴就说“做点杂事”,从来没在亲戚面前提过做护工的事情。“主要是怕他们不理解啊。”老胡有些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护工对工作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这是因为,护工要24小时全程护理患者,还要时刻预防患者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事件,工作繁重且压力很大。“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就很麻烦,挨骂是常事,而且病人住院本来心情就不好,我们常常就成了发泄的对象。有时候是真挺委屈啊。”一位护工说。

  采访中,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养老护理基本成了“老年人干不动、中年人嫌太累、青年人不愿干”的行业。

  市场中有暗战

  护工市场虽然是求大于供,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里的竞争依然激烈。

  几年前,经过医院的简单培训,安徽人小刘就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当起了护工。她干过“大护”,一个人同时照看三四个病人,也当过“特护”,24小时负责一位病人。几年下来,除了能给病人洗脚、翻身、按摩外,还能帮助护士进行输液等简单的治疗工作。

  说起当护工的经验,她说:“护工要跟护士和清洁工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得知哪个病人有需要,以便顺利找到活儿。我们平时还会在病房转悠,看到没人陪的病人就上前询问需不需要护工。如果只是傻等,好活就会与自己擦肩而过。”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护工主要通过老乡介绍,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还会拉帮结派,在医院中形成“科室垄断”,排挤外人。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院确实有人会轮流守在那里,看到病人就主动推荐自己的护工,有的则直接干扰其他护工工作,甚至采取威胁的手段。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杜丽群介绍说,医院从2008年开始,护工数量明显上升,护工间的矛盾也随之增加。

  “他们有的几个老乡在一起,霸占某一个或者几个病区病房,只能是他们圈子里面的才能进去揽活,甚至出现不同圈子护工间对骂的情况,已经影响到病人休息和医院管理了。”杜丽群说,近年来,医院已经好几次出面协调,召集护工开会,并严厉指出如果再出现“抢客”情况就全都不许在医院里做工,这才平息了矛盾。

  护工群体的流动性非常大,南昌瑞祥陪护中心负责人雷存光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员工的“叛逃”。雷存光公司的员工上岗前须经过医院护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这样的员工在岗位历练后,成为护工市场上的“香饽饽”。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医院委托瑞祥公司托管的护工群体,一部分则为人们俗称的“黑护工”。雷存光告诉记者,除了封闭的科室,其他开放科室几乎全部“失守”,他派到开放科室的员工也纷纷被“策反”。

  “黑护工”往往按地域、家族为纽带,形成各自群体和势力范围。“其他护工想要进入这个科室,往往需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40岁的李伟远在南昌各大医院做护工将近3年,他告诉记者,自己曾亲眼所见,有的“黑护工”因为进入别人“地盘”而遭遇人身威胁。

  亟待规范的市场

  护工服务的专业性主要是依赖各种专业的培训来不断完善。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护工市场不仅进入门槛低,而且培训等也亟待完善。

  “护工行业除了入职时最基本、最简单的培训是要求公司必须做的外,其他培训很有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前几年对护工做过免费培训、补贴培训,但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首先就是护工缺乏积极性,他们上一天班可以拿一天钱,关键是护工供不应求,不少人没培训也照样能够找到活。其次,由于流动性强,一些公司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按照每学时1小时计算,这个专业需要100学时方能算合格,同时国家还规定了采取集中授课的,每天最多不能超过7个学时。这样算起来,一期培训班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徐斌介绍说,这样的安排,现实中很难做到。

  同时在护工市场还存在雇主与护工间合同签订率低,维权难等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无论是长期工作的住家护工还是从事短期工的医院护工,与雇主签订合同的都很少,双方权利义务往往仅通过口头协定,出现问题后,给双方的维权都造成一定困难。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52岁护工韦丽珍说,有时候雇主说只护理半天不能算工钱,我也没有什么凭据,也就自认倒霉了。

  在护工的社保方面,江西省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涂拥军告诉记者,红杜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推行员工制管理,按照规定应给员工缴纳社保。然而,受公司的财力、人员流动性过大等多个因素影响,企业只能给达到四星级以上的员工缴纳社保。全公司一线家政员工627人,四星级以上的不到30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养老院护工多由养老机构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医院护工则多处于“单干”状态,并未购买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即使是实行公司化管理的护工队伍,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统一购买社保的操作难度不小。同时,有业内人士介绍,医院护工的工作风险大,目前有保险公司推出了家政意外保险,但是购买的护工并不多,一旦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将给雇主和护工造成很大麻烦。(半月谈记者 高皓亮 董小红 鲁畅 翁晔)

  市场需要引导和培育

  规范护工市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且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严格准入制度与规范化管理

  去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工胡文松参加了四川省卫计委组织的首批护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成功通过,拿到了“本本”。在老胡的考试成绩单上,技能操作得了88分的高分,这让老胡非常骄傲,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认同。“老伴也参加了,技能操作差3分没过。”老胡说,看来我们这个职业还是有门槛的。

  对老胡来说,这次考试曾经让他非常头疼。2013年8月底,四川省下发《卫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护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被列为第一批。按该通知规定,到2017年,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工人员将退出护工队伍,若发现没有执业资格证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医院将受到处罚。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四川省已有1437人通过了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目前,11家试点医疗机构正在从规范护工从业行为、建立护工公示制度、推进护理员制度、健全护工考评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

  作为一所老年慢性病医院,近年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提出了“管床护士与护工捆绑管理”这一理念,让老年患者在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上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在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护工被放在与医生、护士同等重要的位置上。2011年4月,该院就正式成立了护工部。医院为此出台了专门的护工管理规章制度,并为护工的护理工作建立了一套可操作性非常强的管理细则,让老年患者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记者了解到,该院还在摸索中总结出了一套护理老年病人的科学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护工管理手册》,每个护工须按照标准的操作来为老人提供规范化的生活护理。

  该项科研负责人、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副主任医师、护工管理部主任李雪介绍说,护士与护工的捆绑管理,其实是将责任进行捆绑,让他们形成一个更有效的护理团队,不再是各干各的工作。护士有责任指导护工,强调某一阶段的病人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生活护理,而出现护理障碍后,护工有责任与护士一起来解决问题,让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齐头并进,让病患康复得更好。

  集中管理的公司化运作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要规范护工市场需有的放矢,针对医院护工可推行公司员工制,针对养老院护工则应利用综合手段提升养老机构对护工吸引力,让护工招得到,留得住。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是隶属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12年7月,医院成立陪护管理办公室,并引进广西壮家女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对护工试行集中规范化管理。目前,该院有护工600多名,其中400多名都归公司统一管理。

  从报名体检到岗前培训,再到日常督导,护工公司化管理已经初见成效。广西壮家女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江滨陪护服务部主管冯燕介绍说,无论男女我们都不建议超过55岁的报名者从事护理相关工作,有传染病的,肯定就不能做护工了,如果有鼻炎的,也不能进入高压氧舱。

  在收费上,由公司统一管理后,护工的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都有据可循。记者在医院告示墙上看到江滨陪护服务标准按照生活能部分自理到气管切开,将服务级别分为三至一级,将生活照料和陪护护理细化到剪指甲、帮助排泄、情绪疏导、口腔清洁等小项目,各级收费由每天100元至130元逐级增加。冯燕介绍说,相应的,每个护工每月需缴纳一天的收入作为公司的管理费。

  “具体到每个病人,公司都到现场判断属于几级护理,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冯燕说,公司化管理后,病人家属如对护工不满意,可以随时向公司反映情况,公司可及时更换同级别护工前往,保证了病人能够得到有效看护,同时病人家属向公司支付工资,既减少了家属往来于医院的麻烦,又能维护护工的合法权益。“有时候上午是一个护工,下午是另一个,我们甚至可以均分到小时支付。”

  在培训上,陪护部以总公司为依托,岗前开展理论和实践培训,并要求所有员工都持养老护理员证上岗。工作期间,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培训老师会轮流巡视,随时指出护工工作期间的不足。

  2014年7月,广西首个医院陪护工会工作站在江滨陪护服务部挂牌。工会成立后,每月定期给护工们放电影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联系理发师傅每月免费为护工理发,并通过与上级工会沟通,为贫困护工申请医疗补助和助学补助等。工会的工作得到了护工们的一致认可。

  40岁的李伟远在南昌各大医院做护工将近3年,他告诉记者,和以前一个人单枪匹马相比,加入正规的护工服务公司,虽然收入上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在职业长远规划和社会保障上会更好些。

  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人才短缺是目前护工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认为,针对护工行业出现的巨大供需缺口,可以考虑将护工作为一种专业纳入职业学校教育中,成为一个明确的专业,培养专业的护工队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护工行业。同时,也能促进更多人将其认同为一种体面的职业来看待。加大人才培养,才能让护工“后继有人”。

  江西省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梅英建议,针对当前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可在护理类专业中增设护工类专业,并引导就业难的专业向护工类转型,提早部署护工行业人才储备工作。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护工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临床继续教育,以便其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增加自信心,增强工作的自豪感。此外,可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如对护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护工,可在薪酬上予以体现并外加奖励等。护工的幸福感影响着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

  李伟远认为,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日益完善,期待护工行业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技能培训等政策也能切实落实到位,通过制度和规范,为护工群体营造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保障体系。

  南昌瑞祥陪护中心负责人雷存光指出,各地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中,并没有“护工费”这一项。物价部门原有的住院费用中虽包括治疗、药品、床位、一般性生活护理等项目,但其中护理费的项目内涵中,并未将生活护理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其中,这造成护工行业收费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和依据,亟待相关部门加以规范。

  同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试点,但重点内容在于医疗护理,而较少涉及生活照料。业内人士建议,未来政府在构建和完善护理保险制度时需要考虑生活照料相关项目的支付。(半月谈记者 翁晔 董小红 王珏玢 林苗苗)

  请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

  人都会老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得病。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护工。面对护工市场现存的矛盾与问题,建章立制固然重要,病患与护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样重要。因为,相互尊重是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价值尺度。

  护工需要有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尊严感。年轻人不愿意干护工,很大一部分是觉得这份工作“低人一等”,觉得整天在病床旁端茶倒水、翻身擦药没有职业成就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的尊严感需要我们赋予职业更加准确的定位,需要有更加完善的行业评估体系和标准,也需要全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尊重。只有护工群体自己觉得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中来。

  我们也需要更加理解和体谅护工的付出和不易。他们是陪伴,也是“守护者”。不少护工都是长年累月远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陪伴在我们的亲人左右。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周末节假日,自己的生物钟完全是跟着护理对象的节奏来调整。一方面他们是我们请来的护工,另一方面他们更像是我们的亲人一样,代替忙碌的儿女履行孝道。

  将心比心,当他们熬夜看护病人后,一句“辛苦了”能让他们感到欣慰;当病人康复出院时,一句“谢谢”也会让他们觉得任何辛苦都值了……

  当然,如果护工能把护理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去尊重和爱护,也就会少了很多的怨言和怒气。怎么给病人洗脸、如何给老人翻身……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关系着护理是否舒心体贴的大学问。有了对病人的同情心、对病情的感同身受,护工才不会把病人当作冷冰冰的护理对象,护理才具有人文关怀,才能让病人安心、家属放心。

  某些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时而喜,时而怒,其实就像孩子一样,如果护工能多一份对这种病症的了解和知晓,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就会少一份抱怨和烦躁。

  家属与护工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很重要,及时疏导一些负面情绪,化解一些小矛盾,就不会让矛盾在火上口集中爆发。

  在一个文明成熟的社会中,职业不分贵贱,都应受到尊重。关注护工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有需要的时候,都能得到相应的呵护。护工的努力付出,其实也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

相关热词搜索:护工 专题 故事

上一篇:香港是如何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
下一篇:看看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晒些啥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