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社区养老难!又一家社区养老中心被赶出来了
2016-08-10 10:30: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海口等多地都发生过业主反对建立社区养老中心的事件,这次珠海再一次发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吗?

  养老那些事儿: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海口等多地都发生过业主反对建立社区养老中心的事件,这次珠海再一次发生,是什么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沟通的问题吗?

  据上周媒体报导,珠海一家即将开业的社区居家医疗养老服务中心,因小区业主反对黯然撤出,事件引起不少市民关注。

  近年来,养老问题是珠海人的热点话题,每逢“两会”,总能引发全民讨论。珠海的养老事业也确实需要重视。根据民政部门的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20万,占全部户籍人口比重达17.02%,超出国际上关于老龄化社会的认定标准(60岁老人占比达10%即被视为迈入老龄化社会)。

  为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珠海市制定了《珠海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其中指出,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70%以上的农村社区(横琴区、万山区除外)。

  就目前的社会参与程度、市民认可程度等因素而言,这是一个并不容易实现的目标。珠海为何下此决心?又为何要从社区养老上发力?笔者认为,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减少政府和子女的成本压力。在一些人的认识当中,“养老服务”就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若按这种思路,对政府和部分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来说,压力都相对较大。毕竟,建设一座养老院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子女所付的费用也较高。“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能满足养老需要,且费用相对较低,可以作为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

  其次,养老问题本身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社区养老能更好服务可生活自理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快速提升,尤其在珠海,2013年人均期望寿命就达到了81.37岁。因此,在当今的老年人群体当中,以大多数低龄老人的健康水平,并不需要太多的身体照顾,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把大量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聚集起来,通过集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

  再次,传统观念更容易接受社区养老。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四世同堂”被视为典范,如果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很容易被视为“不孝”。而社区养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而更能被接受和推广。

  社区养老既然有这些益处,为什么会出现被小区业主拒绝的现象?观察这次事件的过程,有些教训值得总结。

  沟通不畅是直接原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被传成“太平间”,以致居民群起反对,不得不说,物管、投资方等在事先没有充分做好沟通工作,导致信息不对称,居民不赞同。

  同时,事件表明养老事业宣传不足,传统观念仍是一个桎梏。孝顺被视为传统美德,但“老”“病”“死”却让人抗拒,“邻避效应”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区居民担心养老机构破坏小区环境和氛围,这种感情可以理解,但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方面,人们应心怀善意地正视它,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正向引导。

  从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仍存在困难。珠海有成功的社区养老案例,但多数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也有成功的医养融合形式,比如平沙镇社会福利中心与市第五人民医院(平沙医院)的结合,但这两者却都是公有单位。珠海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但社会力量的公信力不足却是当前的一大难点,尤其是“魏则西事件”后,社会上对民营医院更加不信任。笔者认为,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事业时,首先可以进一步规范门槛、完善标准,而社会力量一旦通过了审核验证,监管部门则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为这些社会力量提供适当的公信力支持,从而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原标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需政府推动

  南方日报 记者 潘晓晨

相关热词搜索:社区 一家

上一篇:浙江:“市场化+”推动养老服务业多元发展
下一篇:国家卫计委:努力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