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产业•焦点】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发展“养老经济”
2014-03-20 09:29:40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 78亿,占总人口的13 26%。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

  “现在很多养老机构经营陷入困难,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未来的十几年内,中国养老人口将出现洪峰,洪峰到来之前我们有何准备?”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老问题已经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如何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尝试“解题”——加速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养老的新途径。

  做好顶层设计

  “2012年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约9.3亿人,比上一年减少345万,占总人数的69.2%,中国将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全国政协委员戴皓已连续第七年提交关于养老的提案。他认为,目前我国养老产业正处在最紧迫的发展阶段。

  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急剧转变,也给未来的养老产业创造了巨大需求。公开数据显示,从养老床位来看,目前我国千名老人仅拥有25张床位,该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左右,与国际社会通行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

  针对养老产业存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认为,“应把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有针对性制订专门的产业政策,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就业政策等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养老产业,并引导养老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保证养老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杨超建议,建立社会养老的基本制度,要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

  “鉴于养老产业的需求、投资优势和其社会效益,可将养老产业列为独立投资项或单独划分投资比例,或可将养老产业用地列入未来城市规划中,合理界定区位、建设比例等,以鼓励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戴皓说。

  全国人大代表史贵禄建议,应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全社会公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障。

  还有代表委员呼吁,应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缩小医疗资源地区差别,做好顶层设计,尽可能从源头上解决退休人员异地医保等问题。

  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任国胜委员认为,传统的养老院功能单一、设施简陋,只能提供简单基本的生活照顾护理,不能满足老人对医疗、护理和康复的特殊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业内分析人士称,应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养老体系。一方面尊重中国人的伦理习惯,大力实施居家养老,即让大多数老人仍住在自己家里,全面发展上门服务业务;另一方面,适度建设老年公寓,比如普通型老年公寓、养老院型老年公寓和医务型老年公寓,为不同需求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马力委员建议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如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心理咨询、法律维权等。其形式主要分为上门照料和日托服务,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照料,或由社区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满足那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使其在自己家里就可享受到人性化的养老服务。”马力认为,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养老院床位不足、亲情淡泊、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又解决了传统的家庭养老不足的难题。

  钱学明委员则建议,推动专业养老机构进入住宅小区,连锁经营,同时让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融合。

  马力还建议,分片建立服务信息平台,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功能。“整合利用周边社会服务资源,分街道或社区建立‘养老及家政服务项目供求信息网络平台’,做好养老服务项目的营运商家和需求对象的动态登记;采取有偿、低偿、无偿服务和义工服务相衔接的办法,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完善、提升服务功能,为更多老龄人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或紧急求助服务,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化、常态化。”

  警惕借 “ 养老 ” 圈地

  有业内人士指出,完善的养老保障应该由30%的社会养老保险、30%的企业年金和40%的商业养老保险组成。

  戴皓认为,现行三个支柱的养老体系显得力不从心,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缺口逐年加大、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缺乏动力。

  杨超则认为,现在的养老项目中基本是由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可以解决基本养老需求。未来保险企业可以发展增值服务,满足中高端人群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甘连舫则表示,让市场去解决中高层次的养老问题。

  “在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内需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释放存款。” 戴皓在其提案中解释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购买个人养老保险时,保费在税前列支,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戴皓还建议,在养老保险产品的选择上,除了购买商业型的养老保险产品,还有实物型养老保险可供选择,就是将个人自愿性养老金与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购买商业型养老保险返还的是钱,而实物型的养老保险,返还的是与养老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

  与保险企业一样,一些传统房地产企业也将目光聚焦到中高端养老市场上。目前包括万科、保利、远洋、万达等超过80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试水养老地产。

  但有业内人士警告,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仍停留在概念和讲故事的阶段,诸多项目都是披着“养老”的外衣,以此实现盘活问题土地的目的,或者借着“养老”的名义圈地,最后还是落脚在住宅开发的窠臼。(中工网记者 杨冉冉)

  ---------------------------------------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

上一篇:【责任•保险】多地养老机构责任险陷赔钱困境
下一篇:【产业•调查】老年问卷调查:上门服务需求最大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