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调查】养老院老人心声:“家中为我留张床,不行吗
2014-05-07 17:36: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本报日前调查了100位住院老人,九成家中已无栖身之地,想回家过节根本不可能。有老人曾经向子女苦苦哀求:“家中为我留一张床,让我偶然回来住一住,真的不行吗?”

  广州日报在养老院调查百位老人:近九成子女家中不再有他们的栖身之地

  悄悄搬家,换掉电话号码,不为躲债,不是避仇,竟是为了甩掉78岁的老母亲!昨日,本报报道78岁冯婆婆被女儿遗弃的凄惨经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冯婆婆依旧回家无望。

  文/记者谭秋明

  “不要采访我,我只是想回家,不要影响到我女儿一家。”由于本报昨日的报道,78岁的冯婆婆一下子成了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 区分站”)的“新闻人物”。对于集结到面前的话筒、摄像头、录音笔,冯婆婆摇头摆手,断然拒绝采访。她担心:“家丑外扬,女儿一家受到(舆论)压力,更加 不肯认我!”

  然而,市区分站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冯婆婆回家的路定然坎坷。原来,冯婆婆多年前曾经服刑,刑释之后,释放证明寄返户籍地时遗失了,因而, 冯婆婆目前是黑人黑户。按常规,即使找不到她的女儿,冯婆婆也可以回户籍地,由当地民政部门安置入住养老机构。由于没有户籍,这条最后的出路也断绝了。

  至于冯婆婆的亲人,市区分站历经半年多方查询,依旧杳无音信。“她的女儿女婿都是社会人员,要找到他们简直是大海捞针。”市区分站负责人解释,冯婆婆曾提供的女儿、女婿工作单位信息,由于都是关停转闭企业,人员信息不全,经过多次接洽查询,均未联系上。

  昨日,本报报料热线及救助站热线都接到不少关怀冯婆婆的电话,不少市民提出想给老人捐款、送衣服、送保健品。有志愿组织主动提出前往探望冯婆婆:“给老人的孤独心灵提供一点慰藉。”同时,市民们更是众口一词地批判遗弃老人之举:“太没良心”,“太过不孝”。

  另一极端个案:谁令老人的伤情一拖再拖

  “我母亲76岁了,周身是病,在老人院摔伤了,他们竟然不肯负责!”日前,市民政局举行接访日,周玉兰老人的儿女一早就等在市民政局信访办公室上访。

  周玉兰的儿子宋先生反映,老人今年在老人院跌倒摔伤腰部,需要转往南方医院救治,转院之前,市老人院不愿办理完全转院手续,不愿签订伤口鉴定协 议书。转院后,市老人院不愿负事故责任,而且以红头文件、律师函等方式对家属发起诉讼。宋先生还出示了老人伤口的照片:“请你看看吧!简直是惨不忍睹!” 他语气凄凉地指着老人受伤部位说——从图片上看,伤口位于臀上腰间,长约七八厘米,深可见骨。

  现场,市民政局接访工作人员调阅市老人院提交的事故说明,指出,宋家姐弟恶意拖欠医疗费6.2万元、医疗保险9000多元。

  “现在事故原因还未确认,不清不楚的,凭什么要我们付钱?!”宋家姐弟表示将上访到底。

  子女:老人受伤,院方不负责

  老人院:子女涉嫌遗弃老人

  “我相信,这件事最终只能由法律来伸张正义。”广州市老人院院长闫生宏称,已经对周玉兰老人的子女发起诉讼,他们除恶意欠费外,还涉嫌恶意遗弃。

  “老人一直瘫痪在床,并没有摔伤,而是褥疮恶化而造成的严重伤口。”闫生宏指出,老人病况完全是其子女不重视不配合造成的。

  据了解,周玉兰因体弱罹患褥疮,“病情发展急速,市老人院联系其子女,提出要尽快转院抢救。其一子一女却互相推诿,不肯来办手续。”

  “两天,救护车来了5趟,他们就是不肯签字,最终荒唐到提出将老人监护权转移给老人院。”闫生宏称,3月24日,苦劝无果之下,市老人院打了报警电话,家属才勉强同意办理转院手续。

  从2010年5月周玉兰老人第一次住院治疗开始,其子女拖欠市老人院医疗费达10.2万余元。其间,周玉兰儿媳到市老人院取走老人住院发票,金额12894.44元,取得报销费9074.42元,全部据为己有。

  本报日前调查了100位住院老人,九成家中已无栖身之地,想回家过节根本不可能。有老人曾经向子女苦苦哀求:“家中为我留一张床,让我偶然回来住一住,真的不行吗?”

  家中位置:房间给孙子了

  “回不去了,根本没有我栖身的地方。”83岁的邢老伯,4年前入住海珠区某民办养老院,第二年春节,他提出回家过春节,儿媳左右劝阻,后来才告知,已经将他的房间改装为孙子的书房了。逢年过节或者邢老伯生日,儿子一家会接他去酒楼吃顿饭作为庆祝,但基本未踏进过家门。

  不少受访老人和邢老伯有着相似的经历,个别老人在入住养老院后,变卖房产腾出资金让子女为孙辈买学位房,但新房里,却没有他们的一个床位。

  广州日报面向100个住院老人的微调查,87人在家中(儿女家中)已经没有栖身地,“不要说是一间房,连一张床都没有了。”林婆婆此语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酸。

  探视时间:最长3个月一次

  儿女的探视时间十分不确定,最长的3个月才到院探望一次,最频繁的是每天探视,但享受这样待遇的老人都不能自理,有2人已经失去知觉。

  倾诉心声:五成对朋友讲

  53人选择向朋友倾诉,38人选择向老人院的工作人员诉说,其余的,选择自己消化。

  “他们没有耐心听,他们会嫌唠叨。”72岁的宋婆婆入住老人院后发现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足”了,她一直担心控制不好要截肢,几次向女儿提起,女儿冷淡地回应:“你就是太悲观!别想那么多!”之后,她就不敢多提病痛的事了。

  【官方网站】http://www.JKYL.org.cn

  【联系互动】

  电话:010-59353577分机8005

  Q Q:182233388

  QQ群:172382183

  投稿邮箱:YSYLorg@126.com

  或:182233388@QQ.com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关注养老那些事儿:

相关热词搜索:养老院 心声 老人

上一篇:【难题】败北的外资养老院 注册成首要难题
下一篇:【调查】失独家庭调查:养老成最大难题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