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政府应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
2015-12-31 14:46: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今天开始对北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进行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府应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今天开始对北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进行检查。

  2012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明确规定家庭、政府、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和志愿服务在内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3日下午,在听取北京市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汇报后,张宝文对北京市的工作表示了肯定。他指出,北京市对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重视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着力解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整体上取得了新进展,有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有的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张宝文指出,当前,我国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间,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是否有成效、全体老年人能否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直接关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能否全面完成。我们应当进一步开拓思路、抓住机遇、突出重点,促进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民众。

  张宝文要求,要进一步重视对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他说,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仅靠政府提供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产品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因此,要走出政府包揽思维,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机制,集聚民间资本,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政府应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据介绍,为全面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研究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法律实施机关严格执法,切实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此次执法检查将在全面检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检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的基本情况,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老年人社会救助情况和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情况。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张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检查实录:

  “您看,这是我做的蝴蝶兰,这是郁金香,这是梅花……”72岁的许玉兰拿着手机,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展示着自己做的绢花。当看到张宝文赞许地连连点头时,老人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23日上午,由张宝文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组,开始在北京市展开检查。

  许玉兰学习制作绢花的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是此次检查的第一站。这个中心由街道敬老院改造而成,集居家、社区、机构功能“三位一体”,助浴室、日间照料室、老年餐厅、志愿服务站和信息管理中心一应俱全,自去年11月投入使用以来,颇受当地老人欢迎。

  许玉兰和其他很多由中心照料的老人每天都会来这里,由志愿者带着“娱乐娱乐”。他们并不住在中心,每天都会回家。

  “午饭也在这儿吃吗?”张宝文关切地问。

  “一天三顿都在这儿吃。”许玉兰回答,“这里午餐、晚餐只要10块钱,而且吃得很好,花样也多。”老人很满意。

  北京市于1990年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21.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4.9%。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00万。

  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给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老有所养,成为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焦点。依托社区建立养老服务平台是几经摸索后找到的有效方式。

  “老父亲今年高寿?”对着屏幕上的杨保安,张宝文问道。

  “今年86岁,已经生病卧床很多年了。”杨保安说。

  虽然相隔几公里,却宛如面对面交谈。这正是养老照料中心大力发展智能养老所使用的智能硬件之一——在老人家中安装的智能视频监控机。

  右安门街道工委书记王百玲告诉检查组,中心为辖区有需求的105户老年人家庭,通过网络连接相关设备来提供应急救援、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人文关怀等菜单式服务,还建立了为老服务电子围栏,全面掌握老年人健康和生活信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对养老中心的服务,你满意吗?”这是张宝文最关心的问题。

  “特别满意。这个监控机是免费安装的,我不在家时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父亲的情况。”杨保安说,“中心还提供免费送餐服务和家政服务,真的很贴心。”

  针对北京养老发展现状及老年人需求,北京市加快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期让各种类型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相应服务内容,增进全体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将养老照料中心比喻成一艘航空母舰,依托这一平台,“夯实中间、带动两头”,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平台,是他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2014年,北京已建成104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预计到2016年建成208个,基本实现城区覆盖。

  83岁的宋玉琪和85岁的王慧芬一起住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检查组一行到达时,两人正坐在床上看新闻。

  “您坐您坐,我也坐,我们聊聊天。”张宝文拉过凳子,坐在老人的床前。

  “您二位在这住多长时间了?”张宝文问。

  “九个多月了,去年12月份来的。”老人回忆说。

  “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环境很好,房间很整洁,服务也周到。”

  “吃得怎么样?”张宝文又问。

  “饭菜很适合老人的口味,因为牙都不好了。”宋玉琪笑着说,“营养丰富,荤素搭配,还有粗粮。”

  如今的宋玉琪性格开朗,与检查组有说有笑。谁能想到,九个多月前,她是抹着泪来的养老照料中心。

  “那时不愿意过来,但又不得不来。”宋玉琪说,自己得过两次心梗,孩子还要上班,家里没人照顾,只能来这里。结果这里“好得出乎意料”,她每天在这里都乐呵呵的,而且“再也不用怕一个人在家会变痴呆了”。

  宋玉琪的话引来一片笑声,却也说出了很多老人的意愿和担忧。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第一选择。然而,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多样化和居住离散化的趋势,使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对此,张宝文强调,要适应新形势,立足夯实居家养老这个基础,大力发展养老社会化服务,探索打造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上门服务紧密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北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可以说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张宝文肯定道。

相关热词搜索:方面 土地 重点

上一篇:解析中国老龄化,有的老人学炒股只为防痴呆
下一篇:太原:养老服务投入百亿,将成新兴支柱产业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