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健联盟!
首页 > 产业研究 > 正文

养老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乌丹星详解养老产业人才战略
2016-04-29 10:33: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通过近几年养老项目上马的结果分析,得出一些基本判断的结论。比如,建议五种人最好不要做养老:第一种、高成本贷款做养老的;第二种、指望3—5年能回收投资的;第三种、没有其他产业补贴的;第四种、只想卖房子不想做服务的;第五种、没有良好的社会资源的。

  乌丹星,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健康养老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

  大家上午好!

  听了聂会长的演讲之后非常有感觉,第一个感觉是特别希望当我76岁的时候还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二个感慨的是,聂会长在讲去库存,我今天要讲的是建库存,如果养老产业没有人的库存是没有办法做的;第三个概念的是,聂会长的模式非常好,非常成功,但是她有一个特殊的前置条件,就是你那个地方必须具备像清华,像聂会长这样的高知人群。如果在三线城市,没有这样的人,不可能做成这种模式;第四个概念的是资源,相信聂会长一生的资源是我们多少人加在一起也不具备的资源,在中国资源就是财富,当你不具备这个资源的时候,你也做不了这件事。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小众群体、普通的项目职业经理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定位想清楚,模式很好,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都可以做的。

  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产能过剩,但同时我们又看到大约有7、8个国家倡导的核心战略产业在上升,而且是刚刚起步。实际上做养老这件事的商业价值在哪里?在经济发展势头好、GDP往来上走的时候,没有人想做养老,房地产如果不遇到寒流,也不会想到做养老。当人口老龄化和房地产的寒流相撞,擦出了养老热的火花。养老,是避险的最好方式,不是挣快钱最好的方式。

  中国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可以用四句话归纳未来发展趋势:高速发展之后,一定会走向低潮;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的现金流为王;暴利时代终结,微利时代开始;浮躁生活之后,返璞归真为仙。在这种趋势下思考养老、参与其中才是对的思路。我个人研究这个领域今年是第9个年头了,去年底我写了大概近3万字的《2015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回顾与2016年发展展望》,在这近3万字里面,我对近几年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更多的是结合现实的一些感悟及思考。没有想到点击量会达到了30多万,得到了业内非常高的认同。

  通过近几年养老项目上马的结果分析,得出一些基本判断的结论。比如,建议五种人最好不要做养老:第一种、高成本贷款做养老的;第二种、指望3—5年能回收投资的;第三种、没有其他产业补贴的;第四种、只想卖房子不想做服务的;第五种、没有良好的社会资源的。再比如,没想明白最好别动手:问题一、该不该做养老,一定要想清楚;问题二、做养老的哪一块儿?这个产业的产业链真的很长;问题三、客户在哪里?问题四、盈利模式是什么?问题五、提供服务的人在哪里?

  总之,养老,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可以随意玩的?大环境决定了你应该怎样玩,这是趋势和方向性的把握,绝对不可以错。资源整合决定了谁会跟你玩儿?市场决定了愿不愿意跟你玩儿?如果说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我必须做,这个阶段做的原则也应该是:做小不做大,控制风险;做人不做房,构建核心;做精不做全,优势集中;做益不做利借势练兵。既然没到挣钱的时候,为什么不做点儿社会公信力,做点儿德,未来才有可能爆发出真正的商业价值。社会公信力,是目前我们这个市场很缺的。

  养老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不缺人,但是人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设想一对夫妇进入到养老服务视野中,需要多少人才资源的支持和支撑?在这张图中,这么庞大的人群,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专业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核心专业人才(如医疗、护理、康复、心理、社工等)。非核心专业人才(如律师、理财等)、核心非专业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厨师等)和非核心非专业人才(如司机、保安、保洁等)。按照工作职能划分,可以分为职业经理人、操盘手、专业技术人员。按照产业链划分,可以分为上游研发人员,中游实体经营人员和下游市场营销人员。在这样一个横向发展需求的产业链中,如果你的上端没有研发人员,把中国的问题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好的东西结合起来并转化为中国可用的东西的话,我认为任何一种好的模式都是没有办法在中国落地的。所以,研发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们多半关注的是市场营销和项目经营,项目同质化也非常严重。但我个人更认为,你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你的研发能力,这是核心竞争力。纵观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德国和日本等,其实都集中在了R&D的能力,所以才把制造业放到发展中国家,唯独R&D的核心不会放到发展中国家去。这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是核心价值。按照服务模式划分,可以有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不同人才的需求。按照机构组织构架划分,可以分为核心层、中层、一线。总之,不论如何划分,养老产业核心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层面:外部资源者、职业管理者、一线照护者。按照职业岗位来看,1.运营管理、2.医疗护理、3.老年服务、4.专业社工、5.市场营销,主要的5种。

  什么是人才战略?如果你只做一个店,不需要人才战略。就像千千万万养老机构一样,缺一个人找一个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在未来做大做强,做10-100个,就必须要考虑人才战略。国家的人才战略,基本内涵包括了制定国家的人才规划、统筹教育资源、控制人才质量等。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你的人才战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一是想办法固化你的单位用人成本,因为这个成本会越来越高;二是一定要规划好用工量并保证合适的人到岗;三是如何保障人员质量并留下可用的人;四是内部的人力资源如何整合与调配,实现高效利用?这是战略当中很重要的核心板块;五是如何借助外力,补充现有人员的不足。

  目前养老人才培养现状?

  一是教育体系缺失。我们没有本科、硕士、博士跟老年服务相关,只有大专的一个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全国60多所院校做这个专业,从1999年开始,现在每年输出量不过2000多人,但最终留在这个行业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养老职业资格证,目前只有养老护理员一个国家人社部认证的职业资格。现在学校招生难,企业招人难。

  二是国家缺乏长远的养老产业人才培养规划。

  三是政府职能交叉混乱。都在管,也都管不了。

  四是养老人才培养“三分离”状态。第一、民政市场分离:民政系统培养公办、民非的养老护理人员、管理人员,市场这部分没有人培养。盈利性养老机构没有办法,混进民政体系偷听课。市场化的培训机构十分匮乏;第二、医疗与非医疗分离。一个归民政,一个归卫计委。中间还有几千万持有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社区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游离在养老产业之外,他们应该成为养老服务中的主流人才。但是,他们既不归卫计委,也入不到民政,是没有人管的游击队,这对于社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第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分离,其它专业想转入养老行业,不知道应该如何达成目标。

  五是职业界定交叉混乱。护士和护理员的职责界定是什么?她们在工作中交叉性太高了,我们有时没有办法把护士和护理员的工作完全分开。所以日本推出了介护概念和职业资格,在医院的护士和家政服务者之间,培养出一批有专业照护技能的人,取代护士不足,提升家政水平。家政本身做不了老年照护,这不是一个概念。日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六是专业教学力量十分匮乏。我们不缺钱和场地,缺的是老师、教材、实训基地。现在实训基地也不是问题,但是人在哪里?没有专业的老师。60多所高校培养人,首先不要看学生培养的什么样,先要看看给这些学生上课的老师怎么样?知不知道养老为何物,知不知道养老产业为何物?没有合格的师资,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吗?我们的师资面临非常大的问题,也不可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高校的培养模式是护理模式,是医院的模式,不是老年长期照护的模式。养老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老年长期照护和医院护理的不同在于:医院的目标是疾病彻底治愈,老年照护的目标是生活自立;医院是短时、短期、一次性,老年照护是全程、全人、全生命周期的长期过程;医院是病人出院为考核指标,老年照护是以尽可能的自主生活独立为考核指标。WHO长期照护的基本概念的五个核心是:个人喜欢、较高生活质量、个人满足、人格尊严、独立自助。

  我们应该如何做?养老,能否成为一个职业是十分重要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了我们,必须从国家层面确立从业者其合法职业地位和身份。因此,国家要尽快完成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包括构建职业能力体系。我们说一个职业体系构建的三大基础要素,必须要有准入资格,必须要有技能评价,必须要有职业晋升。中国的职业体系涉及到教育部、人社部、行业协会等,三大机构能不能承担起这样的职责,对我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企业应该如何做?从学历教育来讲,最简单的方法是企业定制、校企合作。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招什么样人,跟这样的人签署协议,把这样的学生交给学校定向培养。其次,关注网络教育,大家忽略了一件事,是国家开放大学,原来的中央电大,刘延东亲自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开学典礼。国家开放大学,是网络学历教育,目前有本科生105万,专科生254万,农民工学生20万、10万士兵学生,6000多残疾学生。7月1号开始,我将出任国家开放大学社工学院执行院长兼中国社工联合会职业认知中心主任,在这个平台上我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可以整合。今年9月份,社工学院将招收首批“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家应该关注。

  在职培训及职业资格证。通过企业委托培训、课程研发定制来开发课程,我们做了三年效果非常好,专注企业内训,研究企业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国目前能够获得的与养老相关的,就是老年社工和养老护理员。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上,全员洗脑必须要做,项目头脑风暴必须要做,咨询式培训和培训式咨询是我最倡议的。为什么需要咨询者,是因为他能站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高度带你的团队,为什么是咨询 + 培训?因为给你一堆纸,一堆报告,你所能利用的东西很有限。你的团队并不能理解其内涵。所以,咨询式培训和培训式咨询就是重中之重。

  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需要有胜任力模型,需要对从业者进行整体评价,对职业经理人有什么样的评价?对老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如何把学历、经验、成果配合上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完整的评价?目前我们对老年社工这个系统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已经把职业标准报到了民政部并获得了批准。网络教育,不耽误在职人员正常工作,同时又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和注册老年社工职业能力证书,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一直到督导等等,这些都是为社会人才进入养老体系奠定了好的实现路径。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所有人统一到一个评价体系里面,然后对一个人进行综合评价。

  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培养学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注重素质教育,养老职业素养要求,日本用“头、手、心”来描绘,澳大利亚是“知识、能力、素质”。职业经理人的综合能力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工商管理学、营销学、管理学,对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康复医学、老年商业、老年金融等方面的认知和知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经理人的实战能力也体现在项目操作十大模式上,这是贯穿全产业链的分析,必须知道每一个板块的价值点和怎么做,包括商业模式、战略规划、战术实施、运营概念设计、运营实施方案、服务体系构建、管理体系构建、团队建设、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复制与资本运作、品牌管理等13个板块。

  对于养老企业来讲,2个亿投资项目,2000万的设备,能不能舍得200万做人才培养?如果不能,你的项目也不会成功,也不用考虑第一品牌,第二品牌的问题,因为只有人是核心战略资源,只有人才能决定产业的成败。中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有4000万,按照1:4照护比,至少需要1000万照护人员。而目前一线只有50-70万人左右,这么巨大的缺口是无法依赖医护人员完成的。中国有多少医护工作者能够参与老年照护中来?中国医护人员总量不过600万左右,面对的医疗人群13亿。美国仅护士就有500万,面对的医疗医疗群体3亿。所以,长期照护人才培养,必须把专业人才尽量缩小,成本控制到最低,医护只做最需要的事情,其他所有的事情都由我们自己来做。总之,团队是需要我们自己构建的,绝对不能单纯依赖和指望医护团队能解决老年长期照护问题。

  中国养老产业的机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2035年应该逐渐达到高峰。我们目前正在起步阶段,还有不到20年的时间。未来真正支撑这个产业发展的中坚消费群体力量,是像聂会长这样的人以及大婴儿潮“6275”一代。62—75年出生的人达到3.66亿,这是这个产业真正的买单者。目前产业发展阶段处于初期阶段,现在的消费群体是20后、30后、40后,这些人的特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抠”,两个字形容“很抠”,三个形容“抠到家”,你想从他们身上抠点儿钱非常难。其实现在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他们说你好,就够了。只要项目周边有2000人、5000人、一万人都说你好,比你收他钱都强。

  因为现在缺乏社会公信力,养老产业的重要内涵是社会福祉,是文化、道德和社会公信力。没有公信力,就没有产业今后的发展前景。这是一个有情怀的事情,有公信力的事业,必须是这样的人来做。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情,20后、30后、40后不喜欢,50后、60后不满意,那你给谁做的呢?项目定位一定要很清楚,你是给未来人群做的,还是交替过程中的人群,还是给现在刚需人群做的?你的定位要十分清楚,否则的话,谁都不喜欢。

  不要用中国有2亿老人来说话,2亿老人可以跟你的项目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是因为有2亿老人,你的200个床就有人埋单,这个商业关系和市场逻辑是不成立的。市场的成立是基于精准定位和产品及服务的精准设计以及提供。70后、80后养老的时候,一定是机器人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力了。机器人给你喂水、喂饭、翻身?所以我们这个产业需要脚踏实地的沿着人才之路往下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但是路还很远,很长。我们在全经联平台上能相聚在一起,希望我们用一种情怀,用一种人道的力量,用我们的专业精神,把我们自己的未来和现在的老人照顾好,相信这个事情最终一定会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全经联,4月23日上午,全经联会议上,乌丹星博士做题为“养老产业人才战略”的演讲

相关热词搜索:乌丹 产业 人才

上一篇:苏昭:人口老龄化和供给侧改革是投资大趋势
下一篇:聂梅生:房地产形势分析及养老产业思考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